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多,同一社区居民间的差异性日益增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工作环境的居民间逐渐形成隔阂,难以互动交流。如何调动社区内居民广泛参与,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
11月7日上午,顺德社区人才公益培训(陈村站)在陈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顺德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执行总监、顺德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廖倩婷以《让社区动起来—— 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为主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循序渐进地讲授社区营造的五大方向(人文地产景)、角色分工、营造步骤、培育居民参与的路径等等实用性内容。区内多个村(社区)两委干部、负责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驻村(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近四十人到场参加。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社区参与是社区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廖倩婷老师提出,提高社区参与率得先找到社区共同的吸引点,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通过场地提供、主题活动、兴趣培养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居民加入,增加居民间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社区的积极性。再次,鼓励社区居民组建和发展自组织,给予居民自组织足够的专业支持,协助各居民自组织策办活动、建立组织架构等,使其能服务自己、服务社区。最后,根据自组织的类型特点,引导居民自组织关注社区发展,力所能及参与社区事务改善,营造美好社区。
顺德区推进社区营造虽已有些时日,但由于各镇街情况各异,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接近课程尾声,一些参与人员就本地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廖倩婷老师分别解析答复。
Q1: 居民参加活动,却不愿意被镜头记录,不便于宣传项目及活动,如何处理?
A1:首先了解是否出于客气,还是出于确实不愿意出镜。
若不愿意,原因有很多。当个人不愿意时,是否可以让整个团队出镜。或者活动组织方在其专注参加活动时进行适当的抓拍。通常可以从参加该活动的社区领袖着手,事前与个别社区领袖沟通,了解居民的顾虑,同时再以虚心的态度求教,与其探讨是否有更好的宣传方法。
Q2: 个别社区有社工进驻,凭借社工的专业性去开展社区营造的工作。但相当部分村居并没有社工进驻,往往要靠村居工作人员自行摸索,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否可以支招,让村居工作人员少走一些弯路?
A2:村居确实未必有充足的人手去开展社区营造的系列工作。但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村居自身究竟是否愿意开展社区营造的工作,是否想通过社区营造来为社区居民谋福祉。当村居自身的确希望开展社区营造的工作,那么则需要考虑整体的规划和部署,清楚知道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若部分村居未有驻社区的社工这一资源,那么,村居会想方设法去找社工资源。或者一下子找不到社区资源,则可以去思考,目前村居有什么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由村居工作人员去完成。待有社工资源之时,再将现有的工作“升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厦门考察学习。当地社区的一个建筑物一直在闲置,甚至有些破败。村居两委成员明白到,暂时没有资源可以把这建筑物活化成公共服务场所,但他们认为,目前可以为活化工作做准备,就是清理该建筑物外面的垃圾杂物,保持该建筑物里里外外的干净整洁,以待有资金、有人力支持时,迅速筹划建筑物活化事宜。
当然,我们村居两委成员,应该在没有驻村社工的情况下,都可以挖掘社区内有潜质的社区领袖,培养起热心社区公益事务的居民,一步步通过培训,把他们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