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始,顺德启动社区营造试点工作,尝试通过社区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改善和社区经济发展,推进基层善治。由试点推进到示范点建设,社区营造工作稳步前行,虽然过程缓慢,但是成绩可喜。2016年9月,为实现从点到面的延伸,完善工作机制和链接更多资源,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在总结三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发《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内容成熟、成效明显的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迄今我国在县级区域关于社区营造所印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2017年年底,经过现场评估、综合评审及公示后最终评选出顺德区首批8个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顺德社区营造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马东村地处杏坛镇中心南面,是杏坛镇较为古老的乡村之一。马东村建村时间早,早期经济发达所以名胜古迹较多,先后出了不少名人名士,其中包括永春拳一代宗师陈华顺。永春拳武术文化被国家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称号,马东村也有着“永春拳之乡”的美称。
借鉴逢简社区营造经验,借着永春拳成功申请国家非遗的机遇,在杏坛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马东村成立马东村社区营造领导小组,引进两家社工机构进驻协力,实施以永春文化活村战略,通过深挖永春文化、以永春活化公共空间、建立永春文化推广机制、设计短线永春武术参观线路、建立永春培训基地、探索开发旅游业等,优化社区环境、团结村民参与、增强社区归属感,打造具有凝聚力的永春文化村。
重续文化脉络 发展旅游经济
任何传统文化都必须被下一代传承才能永葆生命力。马东村一方面注重保护著名武术名人墓葬、旧居、祠堂等武术遗迹,活化陈氏大宗祠,建设成永春拳文化馆。另一方面以东马宁小学为载体,打造永春拳培训基地,自编并在全校推广永春韵律操、偏身拳,组建永春表演队,目前近300名师生全部加入了学习永春拳的行列,形成了永春特色校园文化。除了马东村,杏坛镇还在杏坛中心小学、逢简小学分别成立了永春拳武术培训基地,积极筹建武术商店、主题店、药店,进一步选址扩建武馆、武校、武术研究机构,从镇的层面加大永春拳文化的推广力度。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已形成永春文化节、永春冬夏令营活动、永春义教基地、永春拳武术进校园等品牌项目活动。此外,马东村还开展了“我与永春有段古”口述史整理活动,组织青少年对年长的永春传承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挖掘永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并汇编整理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永春拳文化的推广,古朴僻静的马东村变得热闹起来,每年特意前来拜师学艺、寻根问祖的永春爱好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来自全球各地的永春爱好者会齐聚马东村拜祭宗师陈华顺,参加永春文化节,让马东村的永春文化大放光彩,村民的集体荣誉感也大大提高。
在传统文化得到重视与传承的同时,马东村紧紧围绕“永春”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造村的硬件工程,以此带动文化旅游产业。一是规划打造入村景观大道,充实主题雕塑、造型路灯、墙体涂鸦等可见的文化设施,以建设一条永春武术文化的景观线路,提高马东村文化元素的整体辨识度。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筹划建设中的马东村永春拳休闲健身公园,占地约80亩,公园主体计划包括前后主殿、中央舞台、永春拳木人桩群、人工小运河、文化长廊、山顶阁楼和公园围墙等,建成后将会成为永春拳之乡的标志性建筑,着力将马东村打造为全球永春文化的朝圣地。公园内还将组织各种各样的永春拳表演活动、永春拳培训班和夏令营活动,以此带动马东村的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体验与公益服务的有机结合
位于马东村的“杏福营地”是杏坛镇政府进一步落实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发展,根据镇内可利用的公共服务资源,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社区人文环境及国家推行美丽村居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成一个社区乡村文化体验地和公益服务平台。
“杏福营地”作为乡村文化体验地,自开营以来,接待超过50个社会团体、亲子家庭,服务人次超过4500人。围绕本地特色和资源,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向大众提供永春定向越野、永春文化教学体验、野炊烧烤、生态农家体验等项目,探索以“社区需求+永春文化”为特色的社区经济发展路径。同时,所得收入也将用于回馈当地社区发展、培育当地人才、支持当地公益项目事业,打造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路径。
作为社区公益平台,“杏福营地”为社矫人士、残障人士、弱势村民、义工等提供社区融入、职业训练、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平台。根据服务的要求和村民的特长,优先考虑帮扶村内困难人群,经过培训,由他们提供清洁后勤、制作农家食品等服务,从而得到相应的服务贴补。从营地开展至今,共吸引十多名村民参与服务,6名村民恒常参与,补贴村民费用达6000多元。此外“杏福营地”为杏坛镇社矫人士提供社区公益服务平台,截止现在为止,超过720人次。
专业力量进驻 提升村民幸福感
2014年3月,马东“永春文化主题村”营造项目的首发项目——“永春故里·幸福驿站”正式启动。该驿站是马东村第一个村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也朝着公益生态和公益产业中心、社会组织创新和发展示范基地的方向发展。
幸福驿站是镇政府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委托本土社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管理,目前共有5名驻村社工开展恒常社会服务,以便民服务提升村民幸福感。驿站内设配套综合服务咨询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社区康复(长者日托)室、心理咨询室、综合活动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社会服务场室。过去,由于离中心城区较远,村里又缺乏活动组织者和场地,村民很少参与公共活动。而幸福驿站开办以来,村民的文化活动有了阵地,入驻的社工机构还为村民开设了五点钟学堂、妇女增能工作坊、老年人健康讲座等针对不同人群的专业服务。其中妇女培训手工作坊让家庭妇女利用好闲暇时间,外接一些企业产品加工订单,提高她们的收入。
为了帮扶村内的困难群体,幸福驿站内设立了公益ATM项目,引导村民发挥互助精神,进行闲置物资和服务的存取和交换,营造友善的邻里关系。公益ATM接受附近工厂及村民捐赠物品,向捐赠者授予捐赠证书,而受捐的物资主要提供给困难户。进驻社工还将其英德连南扶贫时开发的“公益爱心田”项目复制到了马东村,目前“爱心田”共使用了5亩村集体土地,初期的土地平整由镇政府及村委会投资,聘请村内一户专业农户负责日常管理。之后,“爱心田”分割为许多小地块,以500元认种费向社会征集认种。认种者既可以体验田园生活,也可以尝到亲手耕作的有机菜果。爱心田还计划向食堂餐馆定点供应无公害蔬菜,部分收入用以补充公益ATM项目,形成公益项目的良性循环。
经验分享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锐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幸福驿站社工 林红
马东村在生态、文化方面的资源比较好,也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村。我们在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时候,通过对社区人才的挖掘和培育,推动文化力量转化成经济力量。以马东村永春文化为基础,我们在永春师傅中挖掘一批对社区有热心的人,通过义务开班的形式带动村内的小朋友练习永春,传承永春文化之余,培养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并以小朋友带动家长的形式,组织了亲子志愿服务队伍,关爱村内的弱势群体。此外,我们还与社区人才一起又通过开展永春冬令营、夏令营,组织义卖活动等方式,将获得的收益用于帮扶社区内弱势群体。未来,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是我们推动社区营造的方向。
顺德区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区发展项目专员 潘佩敏
我们开展社区营造工作首要的是以资产为本,找准当地的优势和资源,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社区营造工作,例如马东的优势是自然环境和永春文化,因为我们的工作也从这两方面切入。其次,每个机构有自己的能力和愿景,但是社区营造需求的是多方协同,我们需要跟其他机构、组织、村民共同合作,在这个合作的整体过程和每个阶段,每个机构、组织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展现的能力不同。如何达到良好的协作关系,我们需要找准社区的共同愿景和统一目标,共同前进,把各方力量凝聚成合力。
本文素材及图片由马东村“两委”、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锐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顺德区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摘自顺德区社工委主办的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8年1月刊)▼
《顺德社区发展动态》
※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仕版——搭载生活记忆的农耕文化再开发 创造社区新价值
※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新松——倡导友爱睦邻带动居民互助 发掘社区议题撬动公共参与
※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沙边——培育志愿文化彰显社区文明 传承历史文化激发乡村活力
※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黄连——多管齐下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荟萃济济人才共促社区振兴
※ 胡小军:“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注:本文转载自“顺德区社工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