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始,顺德启动社区营造试点工作,尝试通过社区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改善和社区经济发展,推进基层善治。由试点推进到示范点建设,社区营造工作稳步前行,虽然过程缓慢,但是成绩可喜。2016年9月,为实现从点到面的延伸,完善工作机制和链接更多资源,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在总结三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发《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内容成熟、成效明显的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迄今我国在县级区域关于社区营造所印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2017年年底,经过现场评估、综合评审及公示后最终评选出顺德区首批8个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顺德社区营造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新松社区处于大良的最北面,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老旧楼盘较多,以生活区为主。社区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状格局,属于中度老年化社区。
新松社区营造以“大良友邻”项目为核心,致力联系社区不同人士、团体或组织,凝聚社区力量,开展邻里互助,关心社区内弱势群体,共建互助关怀、互相支持的友善社区。在多年社区营造实践中,新松探索出“社区文化—社区互助—社区参与”的发展路径,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重拾昔日邻里互助互爱的情谊之余,也逐步让居民了解什么是 “居民参与”,从活动参与者逐步变成活动组织者,开始探索社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以行动介入,解决社区问题。
以邻为友 以友辅仁 以仁造社
大良友邻品牌项目
“大良友邻”是广为新松居民所熟知的品牌项目,自2011年10月启动以来,所倡导的友邻精神已深深渗入新松社区,影响着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良友邻”项目结合新松社区在地特色,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社区商铺、社区义工等提供展示的平台。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为新松社区居民带来文化享受。此外,“大良友邻”项目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联动政府及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来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
邻舍你好——社区邻居感谢日
从2015年起,“大良友邻”社区发展项目每年都会开展“社区邻居感谢日”,以表彰对社区事务有卓越贡献的个人及组织,与社区居民共同分享友邻的发展成果。2017年6月,邻居感谢日活动在清晖园举行。在过去的一年里,“大良友邻”项目引导居民关注弱势长者、社区儿童安全及社区环境三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邻里间的互助作用,提升了公民意识,还组建了儿童安全关注组回应了社区问题。
2017年,邻居感谢日共设有三大环节,分别是友邻社区体验馆、友邻颁奖礼、友邻自由舞台。居民可以通过“友邻社区体验馆”了解到友邻项目如何搭建社区网络、携手社区各界关注社区问题,组织居民、社区组织及社区商户,在增强长者社区关怀、提升少儿社区安全以及美化社区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对于社区中热心社区事务的个人或组织,如社区好伙伴、社区好邻居、社区好帮手、社区好师傅,则通过“友邻颁奖礼”,表彰他们的热心奉献及互助情谊。此外,活动为具备演艺才能的居民及居民组织提供“友邻自由舞台”,展示他们的风采。
社区邻居感谢日已走过三个春秋,成为社区居民喜爱的节日,这个日子拉近了邻舍间的联系,重新启动了邻舍间守望相助的文化。而对于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来说,这样的表彰活动让他们获得了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励了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友邻互助·共享和谐——新松仲夏公益音乐会
从2013年至今,新松公益音乐会已经顺利开展了五届,活动汇集社区组织、社区商铺、社区义工、社区居委会、社工等不同社区力量,为社区带来一场属于新松的夏日盛宴,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更以音乐会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新松社区的公益力量,呈现服务的成效。通过舞台表演、摊位展示、义卖等形式倡导公众关注社区弱势群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议题的实践。
第五届新松仲夏公益音乐会于2017年7月在新松之夜顺利举行,晚会上,社区有表演特长的个人及组织编排具有社区基层文化特色的节目,通过歌唱、舞蹈、定格、情景对白等形式,宣扬关爱长者的信息,期望唤起社区对长者的关注。
秉承过去四届的音乐会传统,2017年的公益音乐会仍然由新松社区的居民与社区组织参与策划筹备。早在活动开展的一个多月前,居民组织领袖已经就本年度的音乐会召开筹备会议,为节目选定、彩排、现场安排等进行物色分工工作。最终设定音乐会分为舞台区和义卖摊位两个部分,舞台区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向社区大众呈现友邻项目在过去几年里在长者服务中的服务成果;公益义卖摊位分别设有美食义卖、福袋义卖、社区产品义卖、星云瓶体验等,义卖善款将全数归入新松福利会,用于社区长者邻里聚餐服务。公益音乐会已成为新松社区的一张文化和公益名片。
互助广场
互助广场为社区提供“彼此帮助,共同合作”的平台,让社区居民展现才华的同时,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从2012年9月开始,互助广场至今已成功开展了5年,每一季度举行一期,通过联系社区不同人士、组织及商铺,为社区居民开展义剪、义诊等便民服务,街坊邻里互相帮助,推动友邻精神,一起关心社区,让社区变得温馨美好。
2012年9月,互助广场正式启航,社工召集社区内个别居民义工、学生义工团队开展了第一场服务,点燃社区内广大居民助人热情之火。2013年,摊位形式多元化发展,融入了艺术创作、美食分享等元素,为社区居民带来便民服务之余,还为大家呈现不一样的社区文化气息。2014年,开放给社区更多的有“义”之士共同参与,联结社区商铺、社会组织以义工身份协助活动开展。2015年,成功联结不同领域的社区合作伙伴,如小商铺、社区医院、高校义工团体等,同时亦有更多的社区特长义工加入其中,实现了个人、群体和组织资源的协调发展。2016年,以茶话会聚集相关方,社工主持,大家每次就互助广场的主题、分工、筹备出谋划策。2017年,互助广场已经迈向第五年,这个品牌服务仍在社区中深耕和发展,它是全社区参与公益的平台,居民个人、团体和单位都能在这里服务,满足自己和他人所需,营造社区“友爱睦邻”的社区氛围。
博采众长 群策群力
新松社区居民领袖集思会
结合新松的社区背景、居委会建议、社区意外事件、社工走访掌握的资料分析,新松社区营造抓住了“社区弱势长者关怀”、“社区儿童交通安全状况改善”两个社区议题,围绕这两个议题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
2017年10月,“大良友邻新松社区居民领袖集思会”举办,集思会邀请15名社区领袖出席,围绕两个社区议题就问题的现状、目标、行动计划及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讨论,活动顺利产出了多个行动建议。在“社区弱势长者关怀”方面,通过“长者邻里聚餐”、“邻里结对”以及一年一度的公益音乐会等形式搭建长者支持网络,宣扬关爱长者信息,营造互助文化,推动社区组织、义工队伍、社区伙伴参与。在“社区儿童交通安全状况改善”方面,招募了一批社区小交警,由社区内学龄儿童组成,通过社区走访发掘社区交通安全黑点,在社工的引导下,小交警讨论了一份行动方案并向居委会提交了一份倡议书,建议在交通黑角增加一些交通标识或警示语,并联动各类社区单位、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儿童安全的倡导行动中。
授人以果 不如授人以苗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社区营造工作的推进及服务的深化,除了依靠镇街农社局购买服务外,新松社区也积极探索、制定了相应的造血机制。例如新松社区福利会在党委和居委会的指导与支持下顺利发展,进一步健全了社区福利、救助体系,帮助社区弱势群体,特别在老人福利、困难家庭助学、助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深挖社区需求、结合社区情况,通过创新项目或协助社区组织参与相关公益大赛,获得资金资助;再有,结合社区大型品牌文化活动,联动不同的社区组织、商铺、有特长的社区居民进行义卖,将收获善款反哺社区服务中。值得一提的是,新松社区尝试孵化培育社区经济组织,以“友邻手作坊”作为发展核心,联动已有的组织成员,约20名对手工制作有浓厚兴趣的社区妇女,打造公益品牌。通过手作义卖和课程出售等方式,提升营业额并将获得善款形成专项基金,反哺到社区关怀计划中。
经验分享
顺德区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 顺德地区执行总监 廖倩婷
我感觉新松社区的社区营造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居民、居民组织高度参与社区事务,主动改善社区问题。从“互助广场”到“长者关怀”、“儿童安全”等社区议题,无不体现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与深度。在推动居民、居民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上,我们探索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及能力,逐步建立居民与社区不同单位的协作关系,进而探索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社工的工作手法非常关键,要善于聆听居民的声音,有时候居民不会主动去提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并不明确,但他们随意的一句话,可能恰好击中社区问题的要点。例如当时就有一位居民说了一句“小区内的车来来往往的很危险”,社工抓住这句话,并引导社区居民讨论,发现原来大家都非常关心小区内的交通安全问题,因此就这一社区议题展开了讨论和行动。另外,在跟居民沟通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例如在与居民讨论中不会使用“社区议题”、“社区治理”等词汇,而是更直接的将问题抛出来,让居民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乐于参与其中。
本文素材及图片由新松社区“两委”、顺德区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提供,摘自顺德区社工委主办的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8年1月刊)▼
《顺德社区发展动态》
※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沙边——培育志愿文化彰显社区文明 传承历史文化激发乡村活力
※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黄连——多管齐下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荟萃济济人才共促社区振兴
※ 胡小军:“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注:本文转载自“顺德区社工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