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社区营造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黄连——多管齐下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荟萃济济人才共促社区振兴
时间:2018年04月02日   浏览次数:2133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顺德区社工委微信公众号

自2013年始,顺德启动社区营造试点工作,尝试通过社区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改善和社区经济发展,推进基层善治。由试点推进到示范点建设,社区营造工作稳步前行,虽然过程缓慢,但是成绩可喜。2016年9月,为实现从点到面的延伸,完善工作机制和链接更多资源,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在总结三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发《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内容成熟、成效明显的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迄今我国在县级区域关于社区营造所印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2017年年底,经过现场评估、综合评审及公示后最终评选出顺德区首批8个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顺德社区营造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黄连社区位于勒流街道东北部,2013年被确定为顺德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重构社区自治体系为目标,有效推进了党务工作实务化、社区营造、社区重建等具体的改革措施。2014年起,黄连社区成为顺德区社区营造试点社区,把一系列的社区发展工作统筹为社区营造项目。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黄连社区打造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补充、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合作发展机制,构建合作互助的社区治理模式。

 

 

培育党员精英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黄连社区打造了社区党代表微信群、黄连家园网、手机居务通APP、微信公众号“古韵黄连”等党员网上家园,并建立了社区党代表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其中,微信群即时互动,党代表、党员志愿者可以反映环境问题并让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有效发挥了党员志愿者作用。此外,黄连社区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育党员精英。“走出去”,组织党员、居民代表、议事监事会成员到佛山古村落松塘村、长歧村、大旗头村,顺德陈村仙涌村、杏坛逢简村、勒流江义村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三旧改造”、水乡建设、城乡规划、文化保育等成功做法和经验;“请进来”,邀请党建专家何劲和、姚明强、叶永恒等为社区党员授课,提升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能力。

 

培育本土组织  引进优秀人才  共促社区振兴

黄连现有社区社会组约16个,种类丰富且活跃,包括黄连社区营造协会、妇女儿童之家、广绣协会、黄连洪拳武术醒狮协会、美食协会等。依托文体类协会众多的优势,黄连社区采取购买服务、资助扶持等形式,引导协会积极承办文体活动,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在每年的年初和年底,黄连社区都会举行社区社会组织领袖会议,针对每年开展活动的计划方案展开研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众多社区社会组织中,黄连社区营造协会是一大亮点。该协会成立于2015年3月,由39名企业代表、社会智囊、社会贤达组成,以“叙乡情、聚人心、聚才智”为宗旨,汇聚了各类人才、多方资源,积极参与到黄连社区的各方面建设中。成立至今,黄连社区营造协会主办、参与了多个项目和活动,包括开办黄连社区大学、举办仓沮圣庙开笔礼、黄连规划宣讲会、迎新年晚会、端午节游龙活动、中秋节龙虱竞渡等活动。黄连社区营造协会还设立了慈善基金委员会,未来计划把广绣产品、画家村画作拍卖所得的部分款项和黄连美食销售所得的部分款项等作为慈善公益基金,支持社区建设,反哺社区。


 

2015年3月,黄连社区营造协会成立大会暨揭幕仪式

 

黄连社区还引进了顺德中道改革研究所进驻社区,承办黄连社区大学,促进社区发展;引进了专业社工组织,为居民提供家庭及妇女儿童、青少年、义工、长者、外来务工等专业服务,协助居民解决困难,提升居民的幸福感。2017年12月,黄连社区通过将旧时小学校舍改造成画家艺术村,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贵胜等共8名知名画家进驻创作,并将举办讲座、艺术教育活动等,振兴黄连社区文化。

 

开办社区大学  促进社区教育

黄连社区大学开办于2015年11月13日,是顺德区首个社区大学。与一般的老年大学、社区讲堂不同,黄连社区大学实现教学对象各年龄层全覆盖,且不限户籍,只要生活工作在黄连,都能成为社区大学的学员。黄连社区大学致力于提升居民素质和社区参与的能力,为居民提供免费学习、参与社区建设献言等机会,推动社区未来的发展,每周开设教学课程,涉及家庭教育、科普教育、创意教育、素质教育等讲座培训和实践等。同时,通过社区议事厅邀请居民成为社区“议员”,定期将居民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见汇总反映给黄连“两委”。

 

传承历史文化   活化历史建筑

黄连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化保育方面有不少的举措,包括:开展票选“黄连新十景”活动,由黄连居民在18个比较有名的景点中票选出“黄连新十景”;开展黄连口述史计划,由社区青少年组成历史搜寻队,对黄连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故事进行收集,整理、校对口述资料,并建立资料室及数据库,让年轻一代更了解社区历史,增强社区归属感;开展黄连地图绘制计划,通过比赛,参赛者以漫画的形式将黄连的地标整理于一张地图中,第一名的优秀作品成为了黄连官方地图;开展黄连风俗重现计划,挖掘与推广黄连一些鲜为人知的本土风俗、特色文化,并使其得以传承,如重启开笔礼和重办龙虱竞渡活动。2017年,黄连还成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和导赏讲解志愿者队伍,前者促进更多的长者参与挖掘历史文化,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传承;后者则负责向游客讲解黄连的历史与现状,传播黄连文化。



黄连画家艺术村揭牌



重启开笔礼

仓沮圣庙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是岭南地区少有的“字祖庙”。自建成后,黄连的孩童入学前都要在此行“开笔礼”,后因种种原因停止。仓沮圣庙开笔礼自2015年重启以来,居民踊跃报名,黄连开笔礼越来越受到关注。2017年8月黄连社区举行第三届仓沮圣庙开笔礼活动,72名小学童身穿古代汉服,在家长、村民的见证下,先后拜“字祖”、接受启蒙教育、挂上许愿牌放飞梦想,并在启蒙老师的指导下,一撇一捺学写“人”字。

 

恢复龙虱游龙竞渡

黄连是昔日顺德的香云纱制作基地之一,香云纱工人巧妙地把薯莨桶(注:薯莨桶是专门储放制作香云纱的特色植物汁液染料“薯莨汁”的木桶,木桶椭圆形,能容纳一个人的大小)用作游龙竞技之用,并把磨茨茛桶起名为龙虱。龙虱名字的由来是因它像龙舟一样用作游龙竞技,“虱”是指它的形体小。约在70年前,黄连就开始举办龙虱竞渡赛事,但随着香云纱产业在黄连日渐衰落,龙虱竞渡也逐渐消失。2014年中秋节,黄连社区重启龙虱游龙竞渡活动,阔别多年的龙虱重新亮相于大众面前,让特色龙舟文化得到重生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重视,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和体育运动氛围。此后,黄连社区每年都会举办龙虱游龙竞渡或展示活动,还开展了扶持龙虱手艺人、举办少年儿童龙虱培训班等项目。

 

传承广绣文化

广绣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著称,和潮绣合称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黄连曾经是广绣之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连广绣发展至鼎盛时期,一度成为黄连经济支柱之一。

依托依然居住在黄连社区的广绣大师、非遗传承人曾剑琴、曾剑仑、蔡少珍和其他手艺人,2017年5月黄连广绣协会得以依法成立,同时黄连广绣坊揭牌成立,成为广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广绣协会将逐步推进师资培训班、绣娘屋、亲子夏令营、广绣传承进校园等活动项目,实现广绣传统文化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活化古建筑

黄连社区的历史建筑较多,并注重活化与运用,使其焕发新机。2013年,黄连社区在澳心何氏先祠内成立了港湾之家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工机构进驻其中,开展专业社会服务;2015年初,黄连社区对超过40年历史、位于澳心何氏先祠的周潮宗图书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并与顺德区图书馆联网,实行通借通还;2015年11月,黄连社区把旧建筑雪圃学校活化成社区大学,提升社区文化教育;2017年12月,位于澳心街内黄连小学旧址的黄连画家艺术村正式开村,8位知名画家将在此开展书画创作、讲座、艺术教育活动等。通过古旧建筑的活化,澳心街逐步打造成为特色文化街,为黄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社区贡献力量,同时也为辖区内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例如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受聘为图书管理员、社区大学和港湾之家综合中心保洁人员。

 

经验分享 黄连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委员 伍桂楚

黄连社区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依托历史建筑、民俗活动、老手艺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社区文化,培育和引进社区人才相结合,激发了社区组织的活力,促进了居民广泛参与。


注:本文转载自“顺德区社工委”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