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人才培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人才培养
了解理论动态 学习一线经验——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及成都学习考察分享
时间:2017年11月26日   浏览次数:2238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

       本文摘自顺德区社工委监制、顺德区社创中心编印的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8年1月刊)。

       2017年11月21-24日,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组织员工及汇贤社会创新人才计划学员一行10人,赴成都学习,参加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重点学习社区基金会内容),并拜访了成都三家机构或其负责人,包括在圈内引起热议的环保企业CEO汪剑超、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社区发展型组织——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及其创始人刘飞、公益组织支持平台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一、论坛摘要

       (一)中国社区基金会生态价值与发展脉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胡小军老师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社区基金会的相关政策回顾、发展历程和运作机制这三方面内容。
      1、社区基金会的政策
       胡老师认为,中国社区基金会有三个驱动力,一个是民间,以深圳市蛇口社区基金会为典型;一个是企业,以桃源居基金会为典型;一个是政府,以深圳和上海的为典型。深圳和上海是中国的社区基金会发展最早的地方,而当前这两个地方的社区基金会发展整体而言处于政府主导推动的阶段,了解社区基金会的相关政策就很关键。
       在《关于改变社会组织管理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第三大点强调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毫无疑问社区基金会是社区社会组织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在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治理的意见》里,对于未来中国城乡治理的重点和方向都提出了非常清晰的要求,在这个文件中有两个点是由地方经验上升为中央政策层面的,一个是“三社联动”,一个是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治理的领域。社区基金会由地方实践,开始在中央层面的文件中出现,可以预见未来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期。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 年会现场


       关于地方政策方面,早前的有《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深圳市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管理办法(试行)》,还有《上海社区基金会建设指引(试行)》和《普陀区社区基金会管理办法(试行)》,但这些暂行办法已经失效。此外,除了上海、深圳不同的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外,南京民政局也专门出台培育社区基金会的文件,不过南京的社区基金会名字里没有“社区”两个字,所以用“社区”进行检索很难检索到。成都则是鼓励发展社区基金会挂名到成都慈善总会里。而广州市民政局专门发文《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其中把社区基金会列入到公益慈善类社区组织。
       2、中国社区基金会的数量、基本发展历程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以社区基金会命名的基金会有77家。不过胡老师解释说,这77家是指它的基金会名字中含有“社区”两个字的,社区基金会本质上不是叫什么,而是做什么,所以有大量类似的动员本土资源、支持本地发展的基金会未被统计。名字里含有“社区”这两个字的基金会,其中上海20家,深圳25家,两地数量占到了社区基金会总数71.4%。
       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可以粗浅地先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民间探索的阶段。其中重要的力量是非公募基金会,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就是例子。第二个阶段叫政府主导驱动阶段,从2013年开始,以上海洋径社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进入政府驱动为主导的阶段。
       3、中国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
       胡老师认为,当前社区基金会有两种内部治理机制,第一个是自下而上由社区主导推动的,蛇口社区基金会是典型,理事会直选,而且顺利实现轮换,第二届中一半的理事都换了人。但治理的有效性,能不能支持组织更好实现使命成为讨论热点,即蛇口社区基金会内部治理是做得非常好,但是最终衡量这个基金会的,是它在社区真正解决问题和回应社区需求的能力。
       第二种是自下而上,胡老师对上海2010到2015年成立的19家社区基金会理事会的结构做了分析,发现由居委党组织书记或居委会主任担任理事的占比为43.6%,来自企业的理事占39.3%,两者之和达82.9%,理事长和秘书长由街道(乡镇)机关单位人员担任的比例是52.6%、63.2%。
       社区基金会筹资机制,胡老师总结为五种:第一种是公众的小额劝募,虽然金额很小,但很多社区基金会已经开始实践了,比如上海洋径社区公益基金会每年能募集三四十万元。第二种是设立永久捐赠基金,像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在敦和基金会的捐赠下设立规模为300万元的永久捐赠基金,基金为非限定基金,收益可自主使用和配置。第三种是设立项目的专项基金,既可以是企业设立的,也可以是个人设立的,还有比如说街道的社区基金会,某一个社区也可以到此设立一个项目的基金。第四种是资源的匹配连接,如深圳市永安社区基金会,拿出一半资金,外边配资一半。最后一种是社区慈善信托,比如有著名的企业家捐赠五亿元人民币现金,在中信信托做了一个社区慈善信托,每年大概有两千万的基金来资助本地的发展。

       最后的问题,钱来了要怎么花出去?胡老师认为,目前基本上采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在社区里面做项目,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质量,如救助社区里的困难家庭,帮助儿童。第二种方式,类似服务购买、委托和资助。例如深圳凤凰社区基金会,每年拿20万购买服务机构。第三种是蛇口社区基金会资助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发起的组织,如老年大学、摄影团队、业主委员会。这三种方式在社区基金会里都已经出现,还没有出现的是投资,比如说社区缺养老,就出钱投资建立一个社企型的组织,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胡小军老师在中国基金会年会上发言


       (二)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动力与政府政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介绍了中国社区基金会的使命与动力: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三是社区治理与共建共治共享,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而社区基金会的价值包括:资源集聚的平台;拓展社区共建共治渠道;满足居民有效需求;构建社区文化。徐老师认为,社区基金会能筹集社会资源,解决社区公共问题,促进公众参与,改善社区公共福利,激发社区活力。社区基金会能够调整社会关系,如调整自治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居民等社会关系,也能够调整政社关系。
       社区基金会发展离不开政策,促进社区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倡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订相关文件。具备条件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制订社区基金会促进发展条例或办法。(2)税收政策。针对社区基金会制订特殊的税收政策,例如增值税、购买服务税收、所得税、慈善信托税收等。(3)人才政策。委托有关机构对社区基金会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人员要专业化、职业化,例如设立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劝募员、社团会员管理员等。


、经验学习

       (一)垃圾分类回收市场化运营与创新探索

       汪剑超是成都奥北环保科技公司(简称“奥北环保”)的创办人,曾是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的社会企业“绿色地球”的执行总裁。面临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瓶颈,2017年3月,汪剑超创办了奥北环保。虽然也是做垃圾分类回收,但这次他放弃了以前到处设置收集箱的做法,创新采用“互联网APP+合作回收点”的方式来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即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连接居民、社区回收点、物流体系与再用再生系统。奥北环保也不再采取原有开展大量线下推广活动的耗时、耗成本方式,而是通过微信平台,与大型的企业、机构和学校等进行合作,在线上形成互动的营销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奥北环保主要做的是垃圾的收运和分拣,减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和降低了垃圾运送频率,节省了之前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工作人员进行垃圾收运

       如今的奥北环保是一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机构,由于没有政府扶持,奥北环保在小范围探索和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天使轮的融资,其所构建的环保商业模式已初显成效。


                                                                                                       ▲奥北环保售卖的环保袋


       (二)社区自组织与培育

       从一个拍摄公益宣传片的志愿者组织发展到如今200多名专职员工的社区发展型组织,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用了8年,其研发和设计的创新性社区项目渐成体系。此次考察拜访了爱有戏的肖家河邻里互助中心、肖家河社区微组织孵化中心、芳草创业就业援助服务中心。创始人刘飞介绍了肖家河社区如何通过义仓和义集为纽带构建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帮助社区弱势群体的案例。目前成都义仓公益模式输出全国,已为国内36个城市、400余个社区提供探索经验。



老伯伯在肖家河社区微组织孵化中心内展示他的画作


       通过社区营造,爱有戏协助孵化和培育出本土社区社会组织、公益类自组织近200个。爱有戏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上一直秉持“活动项目化,项目组织化,组织公益化”的脉络,每到一个社区,发现社区居民需求,研发社区项目,以活动或服务项目为培育载体,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当社区居民能自主完成项目时,就支持其成立组织进行独立运作,以社区居民自服务、自组织的方式创新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的最终实现。



                                                                                           ▲肖家河社区微组织孵化中心门前合照


       (三)志愿服务专业化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座落在武侯区的一个公园内,上级指导单位是成都市文明办,全权购买该机构的日常行政和业务开支。服务园以“成都市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心”为抓手,通过渗入和培育高校大学生志愿团体、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开发志愿者APP和宣传渠道、开展公益创投等,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和制度化。成立以来,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孵化高校社团56个,孵化社会组织160多个。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供稿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