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人才培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人才培养
专业知识支撑 激发社造活力 ——沪杭社区营造考察分享
时间:2017年04月30日   浏览次数:2196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

       2017年4月24—27日,为了解和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社区营造、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经验,由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组织,联同顺德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代表、“汇贤社会创新人才计划”学员共15人,赴杭州、上海开展为期4天的学习交流考察活动。学习考察团先后走访了杭州萧山信息港小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上海点赞网总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上海抚顺路363社区花园和创智农园等7个点。通过实地参观,与专家学者、各机构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考察团学习沪杭两地社区营造的先进经验和社区营造发展脉络、难点以及发展方向等理论知识,沟通交流了顺德、杭州、上海三地的社区营造现状。


       信息港小镇:从科技园区到特色小镇

       信息港小镇是杭州市萧山区的第一个省级特色小镇,规划面积约3.12平方公里,其基础是由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在2012年底竣工的杭州湾信息港园区项目。

       信息港小镇以“互联网+”为特色,重点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互联网及互联网+产业,围绕“信息改变生活”这一主题,希望通过五到八年的建设与发展,打造为杭州互联网经济的新硅谷、大众创业的新空间、跨境电商的先行区。目前已建成六大“互联网+”特色鲜明的智慧谷——中国智慧健康谷(微医集团)、设计谷(数联中国)、移动谷(口袋购物、快货运)、化纤谷(网盛生意宝)、包装谷(猪八戒网、胜达包装)、家居谷(户帮户)。并实现了税收呈几何倍增长:2016年一季度,税收3500万元;6月底,税收7000多万;一个月后的7月份,税收已达1.05亿元。

       与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不同,信息港小镇提出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活品质之城。它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随着各类企业集聚,在工作、生活的企业员工也越来越多,信息港小镇除了推进智慧谷和总部型项目,公共配套项目建设也同步进行,如教育、交通、住房、公共活动空间等,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从科技园区到特色小镇的转变。





信息港小镇创新服务中心


       浙江大学麻美英老师分享:从政府培育社会到以社区经济为核心的社区营造


浙江大学麻美英老师

       麻美英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领域有包括法律社会学、法哲学、人际关系学等,对社区营造理论深有研究,并主持开展了多个社区营造试点实践。

       麻老师在座谈会上分享她所理解的社区营造。20世纪西方国家为了减轻政府负担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希望能帮助照顾政府无暇照顾的社会问题。但社会组织作为一个专业机构始终面临运营成本问题,除了政府扶持,当然也有公众捐赠。然而随着公众捐赠意愿越来越低,社会组织生存压力骤然增大,于是求助发展社会企业,但是社会企业又需要政府扶持(如减免税收等),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对社区营造进行追根溯源,是动员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是对国家力量不足的有效补充。然而当政府资源退出时,社区营造何去何从?“资源从哪里来”是社区营造面临的一大问题。

       麻老师提出了“互通有无”的方法,即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而如何盘活闲置的资源,我们还是要借鉴老祖宗的“熟人社会”,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任无需通过法律法规的监督,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达到从“法律机制”向“社区机制”的转化,使得“互通有无”的途径变得更为顺畅,闲置资源则更容易“交易”。而“熟人社会”又该如何营造?麻老师提出了必须发展社区经济、共享经济。社区经济、共享经济并不是大锅饭,而是想参加的人都能获得分配的权利,而不是一两个或小部分人做大做强,是以集体的方式参与市场从而使每个人更好地获得利益。熟人社会的建立在农业时代是基于对土地的依赖,而在我们现今时代则应该是基于对社区经济的依赖,通过跟经济生活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区营造。


       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打造现代社区典范

       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是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地产新镇”的远郊大盘,位于杭州市区西北约20公里处,占地面积约12000亩。2006年万科对良渚进行“城市配套服务商”试验田打造,是业内最早提出“小镇”概念的项目,被称作“四大神盘”之一,并被作为G20峰会的外场参观点。它是一个多种功能复合的可居、可游、可学、可创业的生活小镇,超越了楼盘概念,以小镇的尺度、步行的时距、主题村落式的布局,成为郊区新镇建设的示范区、田园城市理想与新都市主义的试验场。

       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培育工程兴起后,良渚文化村的一部分也被纳入政府的“梦栖小镇”,一度被视为人居和产业结合的样本,被认为是城镇化进程中地产转型的方向之一。万科作为开发商,在良渚村内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执行了医疗、教育、宗教、交通等职能,兴建了学校、教堂、寺庙、图书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同时组织发起社区文明公约《村民公约》。早期小区内无派出所,万科还组建物业团队来执行小镇的治安及城管功能。

       《村民公约》在2010年酝酿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物业入户访谈、调研和业主沟通,最后形成村民公约26条,采用锈板篆刻,寓意着“锈而不朽”。这是良渚村村民自治性的精神价值内核,也是产业人居共生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科作为杭州最早发布公约的社区,受到了业主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业界内外的高度关注,目前杭州几乎所有主流开发商的社区均设立了自己的社区公约。而《村民公约》中的倡导垃圾分类,邻里见面问候、行车不按喇叭等文明行为,成为了万科“三好”(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的标杆。


 

《村民公约》


       点赞网:互联网+社区发展

       点赞网是骆明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综合性活动筹资网站,是目前国内活动成功率最高的活动发起平台。网站结合点赞模式和众筹精神为项目发起者提供创新网络服务。用户对自己喜爱的项目点赞,资金方就为该项目注入1元钱,项目获得的赞越多得到的资金支持越多;对于大额项目还可结合众筹进行筹款。点赞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发现身边美好事物并加以资助的途径,倡导用行动改变生活,以独有的社交点赞模式实现活动筹资,让用户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2016年下半年起,点赞网在原有业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创新部,搭建了点赞社区平台,以促进社区发展。一是转变传统动员方式,运用互联网优势,降低居民参与社区事务门槛。点赞网开设“社区专题”页面,集中呈现社区类公益项目,居民可以通过“点赞、投票、资助”等方式参与,点赞和投票都是居民态度的表达,不同点在于,点赞是为项目点一个赞,该项目就能得到1块钱捐赠,投票则没有;资助则是除了表达态度,还自己出资参与项目。二是为政府收集社区需求,当居民在点赞社区平台上发起项目,用自己的态度为这个项目点赞支持或捐赠资助,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民意。三是融入商业元素,把商家融入点赞网体系,在为周边的居民提供公益支持的同时获得广告露出、社区宣传、口碑建立等收益。目前点赞社区平台已与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10个街道进行了业务合作。


       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独辟蹊径的发展模式

       自2015年起,上海市社区基金会迅猛发展,目前已有45家社区基金会。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就是其中一家,成立于2015年9月,是由陆家嘴街道发起,社区企业、媒体和专业公益人士共同组建的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作经验。

      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有两条发展逻辑线:一是构建品牌项目。它没有选择传统的扶贫济困等社会救助类项目,甚至也没有选择一般的民生服务类项目,而是选择实施了几个成本小但传播力强、参与度高的被称为“匕首”类的项目,如青丝行动(关爱癌症患者,包括头发募集、假发制作和假发捐赠)、STONE SOUP 美食募捐(创新型美食筹款项目)、余香ROSE(对婚礼后的花朵再次包装后给社区老人)等,以此传播自己的公益理念,构建自身品牌。二是参与社区治理。陆家嘴作为金融中心,社区公益基金会如何立足本土特色开展项目?它关注居民住宅区中的居民需求,也关注商业办公区的企业及员工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发挥身份优势(社区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平台优势(与街道办事处、各居民区以及各社区单位都有很强的联系)和专业优势(捐赠人服务与筹集善款),开展商业城商家自律机制探索、举办江畔沙龙、参与《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政策制定、协调实施福山路跑道花园项目,并针对陆家嘴社区居民区唯一一块公共绿地梅园公园及周边道路进行空间营造,参与到社区规划中。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规划在国际上相当普遍,但在国内,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属于先行者,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品牌项目



      363芳园和创智农园:营造“共治的景观”

      社区花园是上海社区营造方面的新尝试,它们往往只有一个小角落,本是小区公共绿化带、废弃垃圾场或者园区空地,如今改造成为居民社交、亲子和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该创意由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师刘悦来和四叶草堂团队提出,并付诸实践,在小区住宅、公园、开放街区、学校和屋顶等地方建设了10多个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考察团参观学习的363芳园和创智农园就是其中的两个。

      (一)363芳园:从普通绿地到睦邻广场

      位于杨浦区四平街道抚顺路363号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小区中心有一片时不时散布狗屎、被踩秃的绿地,经过改造成了一个小花园。花园的建设不是聘请施工队三两天完成,而且居民在刘悦来老师团队的带领下,一起设计、挖土、刷栏杆、堆肥,共同完成,并被居民命名为“363芳园”。除了完善硬件设施,还通过举办植物漂流认领、社区植树节,将社区小花园打造成一个睦邻广场。

▲363芳园

      (二)创智农园:从传统园林到可食地景

      所谓的可食地景,就是在公共空间试验用蔬菜瓜果替代了传统的园林花卉植物,成为造景的主角,将花园的精美与菜园的实用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城市绿化景观的需要,也让城市变得“美味”。 创智农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农园位于杨浦区伟康路129号对面,由瑞安集团创智天地主办,联合四叶草堂、方寸地农艺市集发起。它以都市农耕体验为主题,以建立社区情感纽带为核心价值观:让儿童探索自然世界,掌握植物知识,了解农作物从种子到食物的过程,体验农耕文化;更让居民在种植过程中彼此熟悉,打破陌生邻里关系,生活更加融洽;以食物为纽带,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相比观赏作用和经济价值,可食地景的社会功用更为重要,因为它让普通人有可能从城市建设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简单易学的种植技术让每个人都可轻松参与其中,为人们带来种植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创智农园


       启示和建议

       (一)社区营造要充分认识三生融合的趋势及可能

       杭州的信息港小镇、万科良渚文化村,上海的抚顺路363号小区、创智农园,都不是单一的生产、生活或生态功能区,而是体现了三生融合的趋势和可能。社区营造是为了打造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仅仅是居住或生活的共同体,还必须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投入,甚至更应该探索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层面的“三生融合”。这不仅仅是社区营造的目标,也是社区营造的内容。

       (二)社区营造离不开专业知识支撑

       考察团在沪杭参观学习,深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力量。以社区花园为例,其理论支撑是“朴门永续设计”,英文permaculture,permanent(永恒)+agriculture(农业)的结合,在1970年代由澳大利亚的生态学专家提出,核心价值是“照顾人、照顾地球、分享多余”。朴门理论教导人们如何正确、聪明地生活,学习适切的科技,比如自己动手制作集水、小温室、堆肥的小装置,而不是什么都要买。在363芳园,考察团就看到了能把小区内狗屎、剩饭菜、落叶等变为化肥的小装置,用松树皮覆盖泥土保持水分的方法,以及运用专业园林知识种植不同植物使得小花园一年常绿。在创智农园,各种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也不是简单堆砌在一起,背后是错落有致布局的设计和科学合理种植的智慧。又如点赞网,运用自身对互联网知识和优势的掌握,开发点赞社区平台,促进社区参与和发展。社区营造虽然各有各法,也鼓励依照当地情况探索前行,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对比上海社区营造,可以看到我们推进社区营造的广度和深度的不足。社区花园项目是从低碳试点社区衍生的,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参与社区规划从属城市更新项目,而这些在顺德都有在做,但是我们还没有意识或者能力以社区营造的理念和手法,实现与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不用专业间的跨界合作。因此,建立一个构成多元、志同道合的专业合作伙伴或专业志愿者网络,是推动社区营造的当务之急。

       (三)社区营造需要精英引导与居民参与的结合

       沪杭社区营造体现了精英引导和居民参与的良好互动。还是以社区花园为例,该创意由专业人士提出,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非常倚重居民的共同参与。此外,接待考察团的赵悦清老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社区花园建成后,发生了几起附近居民偷偷盗挖营养土和花园植物回家的事件。但是赵老师并没有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地认为居民没素质,她认为既然居民盗挖营养土和植物,就说明居民知道这些东西是好东西,于是她决定搞专题培训班,教导居民自己配置营养土,并举办植物漂流节,居民可以认养、捐赠、寄养自己喜欢的植物,以此营造一个属于居民自己的社区花园。

       又如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它探索参与的社区/城市规划,由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是一个很专业的范畴,很容易出现“说了居民也不懂”这种专业精英的傲慢,这也是城市规划多采取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编制的原因。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可贵之处是通过举办社区沙龙、联动社区企业和专业志愿者、参与政策讨论、协助专家深入社区等方式,在专业规划师引导和一般居民参与间探索出一条空间活化的创新道路,不仅是改变空间性质,同时也在改变社区的人和观念,可以说是更新了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同时也刷新了我们对社区基金会的认识,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社区营造,策划包装思维不可或缺

       这一点在良渚文化村体现得最为明显,文化是这个号称“梦想小镇”的招牌,无论规划设计理念(集居住、休闲和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原创性现代的田园小镇),各处地名和建筑名(竹径茶语、白鹭郡、绿野花语、劝学里、玉鸟流苏),还是管理运营的手法(村民公约、村民食堂),都体现了浓浓的文化味道和高格调,令人赞叹。其背后当然是凝聚了众多知名建筑师、策划师、知名文化人士努力的结果。虽然我们推进社区营造不可能有万科这些大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力和资源,但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包装后的产品往往更有传播力和好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五)发展旅游经济要平衡宜居社区与旅游胜地的矛盾

       产业发展是社区营造的重要内容,而观光产业可与社区营造相互为用,相互支持,知名的社区营造案例——台湾桃米村就是如此。目前在顺德区内的部分社区营造点也在积极探索往该方向发展。但是当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带来游客和收入的同时,也有可能打破原有居民的平静,造成矛盾,在收益不是共享的时候更是如此。依然以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它声名在外,自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但是据接待讲解人介绍,良渚文化村也发生过游客与居民间的矛盾,如游客过多乱停放车辆造成拥堵,居民需要报警处理。面对该问题万科也正在与居民协商解决,没有既有的方法可循。我们对此问题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六)培养人才,建立内训体系愈发紧迫

       人才和专业能力不足,是掣肘一个机构乃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来的各种培训班、讲座、交流沙龙层出不穷。但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对行业内许多能力建设项目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内驱力、方法和体系相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而这些是外部力量无法提供和解决。因此,除了需要拓展资源,该基金会的员工不会参加外部的能力建设,他们自主研发了针对新人自我学习的内部培训体系,称为“琢玉学习系统”。具体操作包括知识框架分析、分模块资料收集、知识地图总结、课件撰写和模块知识讲授五个阶段。在琢玉项目第一期,该基金会共研发公益组织课程13门,包括社区基金会概要、中国政府条块关系、参与式方法、志愿者管理等。

       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是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体系要立足于机构和员工自身的情况,而这个不是外部培训机构一些简单的调查就能掌握的,它贯穿于日常的工作当中。建立内部培养体系,而不是安排员工盲目学习零星的知识,显得越来越迫切。


(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社区发展部供稿)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