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公益创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公益创新
众创共善 | “MORE法”校园:创新普法形式,推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时间:2019年12月27日   浏览次数:2531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顺德社区治理创新
前言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乎社会未来的和谐安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新旧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交融,社会转型不仅带来了发展机遇,不少社会问题也随之催生。这其中,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犯罪形势日趋严峻,青少年犯罪人数和犯罪种类不断攀升。
      2016年,国家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切实推进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背景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习总书记提出加强推广“枫桥经验”,鼓励支持党领导人民探索创造有效社会治理方案,强调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善治为目标,以预防为基点,以党建为引领,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新防线
      据2016-2018年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数据统计,容桂街道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数量长期位居顺德前列。这些青少年大多在中职类学校及城中村初级中学就读,犯罪类型主要为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及强奸等,犯罪诱因中朋辈影响及社会不良交往等因素突出。
      适应青少年普法教育新形势,结合社会治理理念,容桂司法所联合容桂鹏星社工申报“‘More法’校园容桂街道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计划”,获得2018年顺德区社会建设“众创共善”计划资金支持。项目结合“枫桥经验”的特点,在党建引领下,联动多元主体,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的协同作用,助力巩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第一道防线,提升未成年群体的学法知法守法意识,提高未成年人警惕犯罪诱惑的能力,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做法和经过

多方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在校未成年普法

      “‘More法’校园”项目联动街道司法所、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凝聚律师、警察、法官等各界热心人士以及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在校学生等群体参与校园未成年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区别于一般的校园普法活动,“MORE法校园”项目让街道司法所与社工机构各展所长,联动、整合多方资源开展活动。

      针对校方开展普法活动动力不足等问题,司法所组织、发动学校参与,提升校方开展普法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邀请司法专业领域人士,如律师、警察等参与普法服务;针对普法教育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社工机构运用专业技巧,发动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及在校学生共同参与,并连接相关领域(禁毒、驻校)社会组织参与普法服


“普法联盟”,助力校园普法服务的持续开展

      校园普法的主体对象始终是学校师生,为更好地激发服务对象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作为未成年普法宣传一线力量的作用,“‘More法’校园”项目注重校园普法志愿团体的培育,建立“普法联盟”。“普法联盟”志愿者不仅有学校师生,还吸纳了司法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官、警察等,为开展持续性校园普法服务提供专业支援。
      社会工作者组织关注未成年犯罪问题的教师和司法专业领域的志愿者为普法活动的有效开展献言献策。司法所邀请顺德少审庭法官作为志愿讲师为容里中学学生“以案说法”,联动禁毒办驻警为学生讲解禁毒知识,科普毒品危害,同时向教师志愿者系统介绍识别高危群体的方法,协助项目精准筛选目标对象。
      另一方面,在校园及社区招募“普法联盟”学生志愿者,为他们开展志愿者培训小组,学习与学生群体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能力提升技巧,协助学生志愿者自主策划普法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志愿者提升综合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促使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带动朋辈共同参与校园普法服务,在校园中逐渐形成学法懂法的氛围。


创新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现时大多数校园法制教育宣传存在形式化、简单化问题,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青少年学习兴趣缺乏,对法制知识不能完全清晰明白。


      “‘More法’校园”项目注重学生群体对普法服务的反馈,除了对校园普法情况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还结合街道司法所和社区矫正社工服务团队多年来积累的未成年社区矫正经验,总结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特点和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人对违法犯罪后果不清晰等成因,聚焦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触犯法律的行为、现象,融入法律知识讲解,结合未成年人的兴趣特点,设计和开展普法舞台剧、微电影、桌游和模拟监狱体验馆等具有针对性的、形式创新的普法活动。


“失去的自由”模拟监狱体验馆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直观感受违法犯罪的后果,提高学生主体对法制知识的自我学习。

      项目在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支持下,深入监狱参观考察,实地了解监狱生活的真实场景和服刑流程。以未成年犯管教所为模型,在校园中搭建模拟监狱体验馆,还原狱内生活片段,用形象、直观、震撼的体验模式打破以往呆板、教条、沉闷的说教模式,让学生切身体会违法犯罪要付出的自身代价,明白自由可贵。


成效与反响

培育校园普法组织,法治校园建设人人参与
      培育“普法联盟”志愿者队伍,协助持续开展各类校园普法服务。项目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转化为项目行动者,让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校园普法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用新颖的形式向其他青少年推广项目理念,宣传法律知识。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法治理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更成为了法制知识的传播者,发挥同侪带动作用,让未成年人从思想上筑起防线,从而降低学生群体的犯罪风险。


青少年普法工作有实效,树立青少年法治思维

      项目结合未成年群体犯罪的特点,将矫治经验和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群体服务经验应用到未成年预防犯罪教育当中,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校园预防犯罪服务,让学生更易接受和吸收法律知识,让未成年群体形成法治思


形成品牌效应,项目影响力力逐渐扩散
      项目创新设置“失去的自由”模拟监狱体验馆取得显著服务成效,吸引了更多学校关注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结束后,不少学校主动向社工机构咨询服务情况,容桂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更主动联系街道司法所表示希望引进项目服务。项目除获得学校相关单位好评外,创新而有实效的服务得到省、市、区、镇(街道)各级部门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


搭建合作机制,推动未成年预防犯罪工作

     司法所、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模式,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更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搭建起社会参与、各方关注的普法教育网络,动员更广泛勒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社会治理是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政府从过去大包大揽承担社会服务到通过购买服务、招投标等方式,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现在更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承担政府重要补充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促进公共服务创新。
      “‘More法’校园”联动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共同填补校园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空缺,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各自的专长,整合多方资源,以项目化的思路及社会工作的视角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注入新活力。用社会治理视角,推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革新,助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构建。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