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首届全球慈善家论坛暨慈善家之夜,在北京柏悦酒店隆重举行。
在观点交锋、思想碰撞之余,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慈善家捐赠动机与行为模式调研报告》。
该报告指出,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的因素不仅复杂,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榜样+圈子”是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慈善家在公益领域投入的时间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调研对象中,25%的企业家将一半以上的精力开始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
以下为邓国胜教授对该报告的解读。
邓国胜:各位理事、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道峰先生对这个项目的资助,也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对我的信任和委托,去年花了很长的时间做了《中国慈善家捐赠动机与行为模式调研报告》,今天非常荣幸,第一次发布这个报告跟大家汇报我们调研的一些成果。
背景介绍
2003年以来,中国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中国企业家参与慈善活动,企业家群体的捐款数量逐步增加,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我们也发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逐步完成从企业家向慈善家这种意识和身份的认同与转变。
主要发现
第一,企业家捐款现状:中国企业家捐款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4年,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家的捐款微乎其微,包括民政部门统计的捐款只统计境外捐款,不统计境内捐款,这个阶段当时民营企业发展也是刚刚开始起步,另外一个跟当时捐款的慈善意识、文化也有关。
第二,企业家捐款动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外因利他型、外因利己型、内因利他型和内因利己型动机。影响企业家捐赠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对慈善的态度及政策激励、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或人为构建的场景因素。比如今天一个慈善讨论会,一堆企业家在一起碰撞,包括一些慈善晚宴,一些慈善家到国外考察,这样一些人为构造的环境也有助于激发企业家开始更多的参与公益慈善。"标杆企业家示范+企业家圈子"影响等,企业家示范效应也非常明确,包括企业家的圈子对这个企业家从事慈善行为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说阿拉善SEE这种企业家圈子,中企俱乐部,东华正和岛那个圈子对企业家做慈善影响也非常大。
第五,调研中发现,在被访谈的这么多的捐款额度很高的企业家中,71%的企业家捐赠完之后,对捐款的流向和效果不是非常了解。他们知道这个捐款的流向更多的是依赖被捐赠方主动提交给他们的捐赠报告,他自己很少有专门的团队、专业的去监管这些捐赠的慈善项目,特别是对这些捐赠的慈善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刚才艾总也说了,企业家是最讲究效率的,利用市场手段,把效率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家做慈善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关注不够,捐赠了就好,至于捐赠能有什么效率考虑的不是很充分。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个主要问题。
被访谈的这24位企业家之中,通过跟他访谈,包括收集他的基金会或者基金网上的信息,只发现了百分之8点几的企业家他们会有独立第三方的评估报告,后来我们又跟另外一个基金会check,他们也有独立第三方独立报告,所以这个比例可以增长到百分之12点几,也就是说有独立第三方报告的慈善家数量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他们对效率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企业家做企业和做慈善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当然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导致。有基金会或者有基金的,管理相对会更规范,如果既没有基金会也没有基金的,管理会更加宽松,比如通过光彩或者其他官办机构进行捐赠,这种捐赠对于他的监管相对比较被动。
大概有10.7%的慈善家的夫人或者儿女,比如老牛兄妹基金会,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子女,包括德之的女儿都开始在从事公益慈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的家族慈善正在悄然形成,已经有不少企业家让他们的夫人或者他们的儿女专注于公益慈善,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公益慈善。
第一,调研表明,"榜样+圈子"是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成立阿拉善SEE这样一种企业家的圈子,通过慈善家联盟这样一种方式,是至今为止最有效、最规模化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训练慈善家成为卓越慈善家的路径。
第二,通过自然灾害的场景,或者人为设计场景起到教育、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甚至成为优秀慈善家的目的。所以既需要构建更多的榜样和圈子,同时也可以通过自然灾害或者人为设计一些场景因素,来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比如一些企业家可以带着企业家到美国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这就是人为构建的场景因素。
第三,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家做慈善的动机原因之一,可能更多的还是因为有人打招呼了,有人找上门来了。在访谈中,有好几位企业家谈到这个问题。慈善更多的是发自内心,我们也希望进一步落实《慈善法》的精神,减少行政对慈善过度干预,特别是杜绝逼捐、索捐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更应该让慈善回到本质,更多的发挥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激发社会活力,而不是被动、无奈的慈善行为。
第四,很多企业家的捐赠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慈善,就像刚才永光说的,他希望做纯慈善,我们不是说不要做传统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但是我们也希望企业家不仅关注捐赠的投入,衡量企业家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投入了多少资金,而是看他产生了多少利润。对慈善家也是一样,这个排行榜不是看他捐了多少钱,更多的还是要关注他慈善行为所带来的慈善效果,更多的激发企业家首创精神,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创新的发展,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引领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访谈当中企业家谈到阻碍他们进一步做慈善的因素,包括一些减免税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落实慈善信托的减免税政策,给慈善家的股权捐赠、不动产捐赠等慈善行为更大的税收激励。同时鼓励慈善家设立家族基金会,并给予企业家从事慈善更宽容的环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家更好的成为慈善家,才能引导更多的企业家成为优秀的甚至卓越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