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行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案例 | 成都社造行动:居民参与,让社区变得“有温度”
时间:2017年11月23日   浏览次数:1911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编者按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节点,以往的社区管理,大多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居民往往难以参与其中。而最近几年各地探索的社区营造,则是自下而上的管理,社区居民从自身需求出发来治理自己生活的空间。

成都亦是探索者之一,由当地政府主导的“社区营造”行动,更希望调动居民的主动性,让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居民,从自己的小世界中走出来,真正走进社区生活,让原本陌生的居民之间因为共同的事务建立起较为牢固的情感纽带。

就像武侯区晋阳街道晋阳社区的闲置物品共享平台一样,原本互不相识的居民,因为现实的需求,鼓起勇气敲开了一扇原本陌生的大门,一来一往间,原本陌生的人成为了朋友。


敲门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敲开的不止是一扇物理上的“门”,更是敲开了不向陌生人打开的“心门”。而这,正是“社区营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成都爱达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儿童活动中心


陌生邻居借出 “友情

“罗嬢嬢,我又来给儿子借童话书了。上次在你家借了几本回去,他喜欢得不得了。”自从去年12月,晋阳社区率先建立起闲置物品享借平台后,曾莉就成了平台的深度“粉丝”。几个月下来,通过上门借物,曾莉和小区里不少住户都成了朋友。

“这个活动好,我点赞!”曾莉说。

在社区门口的大展板上,按单元将每个住户划分成一个格子,表格里将住户家里可以外借的家庭用品都一一罗列出来。儿童玩具、书刊、改刀、榔头、烤箱……如今,平台上已经登记了800件物品,有需求的家庭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上门借东西。

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是这个营造项目受到居民点赞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不少居民都有旧物置换的需求,但大家就是不好意思开口。”项目的执行方、阳光惠民社会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李珈说,截至2017年5月,晋平街26号院的148户住户中,一共有113户参与了外借,外借次数超过60次。

这场“社区营造”行动,不光在城区进行,100个营造项目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分布在农村社区。

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社区营造”行动是一场“菜地革命”。去年9月,当地正式启动“生态五星绿色园”社区营造项目,希望利用村民前庭后院的菜地,把过去杂乱种植的菜地打造成微田园,让菜地不仅有实用价值,也像花园一样有观赏价值,改善社区环境。

“项目打造已经见到成效,不少游客上门来村民的菜地采购蔬菜。” 项目负责人谢扬洋表示, 通过社区营造行动,村民对自家庭院进行整理、清洁、设计和栽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村民参与公共事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村里不仅组建了一支30人的快乐农夫队,自主打理公共的生态蔬菜园,有的村民还自发成立了“创业小分队”,筹划着在自家菜地搞创业,增加更多经济收入。

 “我们会邀请乡村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为这些菜地打造景观。同时请农业专家教村民制作生态酵素肥料,这样更加绿色环保。”谢扬洋说。


成都中公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生态五星村项目":将生长不好的芹菜换成青笋


让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在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场“社区营造”活动,是为了应对社区居民缺乏社区公共参与、缺乏公共精神这一社区建设的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成都市的探索其实开始得很早。2008年以来,成都社区治理制度设计围绕还权、赋能、归位,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方式,力求改善社区中的种种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区营造”行动,其实是对“三社联动”的深化。“‘三社联动’之下,我们的社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性方面,提高的还不够明显,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高伟说。

如何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让社区环境变得更和谐、更有温度?“社区营造”概念的内涵,让成都看到了突破口。

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看来,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是要有一群人愿意为社区的公共事务出谋划策,为解决社区文体付诸行动,从而使公民意识在一个又一个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解决的正是居民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造成的社区困境问题。”

在成都,这场“社区营造”行动分三年进行。第一年,主要以公益创投方式资助社会组织从城乡社区“人、文、地、景、产”等维度实施社区公益项目,推动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除了市级层面确定的100个营造项目外,一些区(市)县也展开了配合行动。为了更好的推进行动的展开,成都市民政局从台湾、南京、广州等多地引入社区营造专家,为成都社区营造项目提供各类培训和支持。

 

不追求立竿见影

“社区营造”行动实施不过一年,对于社区营造这样新型的社区治理方式,成都也是在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经验。

江维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参与首期社造的项目仍旧沿着之前公益创投的思路在进行项目运作,没有真正实现“总体”和“可持续”的社造观念目标转变。

她设想,在完成第一年的评估后,针对评估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设计项目培训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具体项目进行督导,且实现淘汰激励机制,将确实不适宜的项目排除资助范围,以此引导全市社区发展类社会组织更加专注于推动社造。

与此同时,社区营造行动的推广,也需要多方的参与。“一些项目上,社区跟社会组织存在着不同认识,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就会碰到障碍,影响效果。”高伟认为,“社区营造”是一个新的概念,社区工作人员需要时间去接受,要避免社区自治组织把社会组织当“打下手”的政务类公共服务的辅助工具。

目前,成都市民政局正在对第一年营造项目进行总体评估。第一年,成都对每个营造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对1个村(社区)营造项目资助总金额不超过30万元。

接下来,成都市民政局将考虑,提高对单个营造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考虑缩减项目的数量,提高示范效应。与此同时,成都市民政局还将进一步拉动部门之间的联动,让更多部门参与到“社区营造”行动中来,提高资源统筹效果。

 在“社区营造”行动的实施者看来,社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累积,作为政府部门,他们不要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维度持续推进,让社区居民真正实现社区治理。


2017年4月20日晋阳社区居民表决提案


摘自《国内社会创新案例集》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