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企业以自身资源,多种方式、多层次参与到教育事业中,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发展,能培养潜在员工、客户和消费者,获得应对各类挑战的解决方案,还能提升品牌、巩固和扩大市场版图。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的领域和方向,企业作为掌握大量资源及专业技术的社会主体,可在推动教育发展中,为自身发展赢得先机。
报告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CSR解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强调推进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要求,预计后续会出台相关政策。建议企业提前谋划,或优化现有与教育相关的投资、公益项目,以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发挥自身资源、专业、技术和管理优势,协助推进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并着眼长远发展,通过开展教育项目或投资,建立人才储备,发掘潜在市场,为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有效识别参与教育的领域和具体方式。十九大报告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目标4-优质教育、目标5-性别平等和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目标及部分相关子指标高度契合。建议企业可对照十九大报告要求,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对标SDGs中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质性需求识别。
发挥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发动或招募志愿者,弥补偏远地区学校师资不足。如2016年是中国平安支教行动开展的第十年,年度支教行动以“体育”为主题,近1000名志愿者走进校园,为全国34所平安希望小学开设了各类体育课程,提升偏远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发挥专业、技术等优势,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如拜耳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起“走进西部”卫生人才项目。9年来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400个县开展了227期培训,共培训超过35000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和管理人员。
企业可支持专业人员作为员工志愿者参与专业知识普及和通识教育。如宜信“贝壳”青少年财商教育项目,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教育中缺失的金融教育,提升社会整体财商水平,培育潜在客户群体,还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京东今年启动了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为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就业机会,实现产教合一,不仅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大员工培养投入,打造学习型组织。阿里巴巴的培训体系相当完善。员工入职后,会参加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及大量的部门培训和分享。企业还办有夜校,夜校的课程也有必修和选修之分。
树立“大教育”概念,注重项目创新。如“华夏银行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环卫工子女成长计划,连续几年通过才艺表演、垃圾桶艺术改造、暑期摄影训练营等活动,实施“成长关爱”,在让孩子实现技能成长的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自信快乐成长。
中小企业可多参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可加入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平台和网络中,通过捐赠、员工志愿者、技术专业支持等适合自身的方式参与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教育公益项目。
SDG案例
宜信“贝壳”青少年财商教育——对标SDGs目标4:优质教育
“贝壳”青少年财商教育项目是结合宜信公司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成功创新、信用教育、公益金融的最佳实践,在2013年底发起的面向6-16岁青少年的金融教育项目。专业财商讲师通过财商游戏、手工制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传递储蓄、消费、资产、负债、风险、信用等金融知识,提升青少年年财商知识与技能。
作为宜信的战略CSR项目,“贝壳”系列项目秉承自身公益性, 走进北京、上海、哈尔滨、宁波等30多个城市中的数百学校和社区。在三年时间内,项目覆盖了全国21个省及直辖市,开办了1000余场课程,逾20000名学生直接参与课程。课程弥补传统教育中缺失的金融普及教育,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学会自我管理,树立健康的金钱观念和社会认知。
*注:本文转载自「商道纵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