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行业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杨国强:无意高调 却令人动容的慈善情怀
时间:2017年02月20日   浏览次数:2094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顺德社会创新者(第一辑)

编者按

对于公众而言,杨国强的名字与“碧桂园”、“首富”等词汇交织,是地产行业一张醒目的标签。除此之外,一贯低调,为数不多的报道较为集中在其公益慈善领域的贡献。

作为曾经一贫如洗的富豪,杨国强对财富的处置与慈善紧密相连,他亲力亲为,探索公益模式;十余年如一日,捐资创办全免费的中学和职业学院,让寒门学子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到偏远地区定点扶贫,帮助贫困村民脱贫。杨国强选择在自己钟情的领域深耕细作,捐钱,做慈善,见成效;再捐钱,再做慈善,再出成果。19年来,碧桂园、杨国强及他女儿杨惠妍累计捐款超过26亿元,但更值得称道的是巨款背后的努力。

从其慈善项目来看,杨国强行善的方式比较传统,集中于精准扶贫及教育扶贫上,但效果非常实在,这是那一代人的选择,这是他们在取得巨额财富后选择回报社会的方式。


杨国强先生陪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考察碧桂园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


头戴鸭舌帽,穿着宽松西服,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走进房间后,第一时间解开领带,脱下鞋子盘腿坐在沙发上,秘书递过糖果盒子和茶水,他边喝茶边吃小点心,和来访的客人交谈。

这是媒体采访杨国强时记录的一个细节,对于这位年少时总在忍饥挨饿、十八岁前没有穿过鞋子的草根富豪而言,这是他最为放松的一个状态,常被形容为“很可爱”。

杨国强白手起家,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手打造出碧桂园这个千亿房企。在商业之外,他热心行善,据碧桂园提供数据,自1997年捐出第一笔大额捐赠算起,19年来,碧桂园、杨国强及他女儿杨惠妍累计捐款超过26亿元。

有人说,一个人的童年烙印往往会影响他一生的价值观,杨国强钟情于公益事业,大概源于他的童年经历。

1954年,杨国强出生于广东顺德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学时因为没钱交学费,被迫退学一年,在他因家贫面临辍学之际,当地政府给他免了7元的学费,并发了2元的助学金,他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

杨国强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9元钱。

在事业取得一定成绩时,他就开始参与公益慈善,先后成立了仲明助学金、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为优秀的贫困学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投入资金在清远树山、肇庆怀集和花都梯面等地市开展扶贫,在2016年广东扶贫济困日上,承诺捐款5亿元。

目前,碧桂园内部形成了志愿者协会、社会责任部和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三大公益板块,其中社会责任部和公益基金会是杨国强的“公益智囊团”,协助他将公益创意变成可落地执行的具体项目。

社会责任部和公益基金会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公益团队全部在企业社会责任部受薪,再以志愿者的身份派驻到公益基金会。从而保证相对较高的收入,据说社会责任部的基层员工,“也能拿到顺德平均水平两倍左右的工资。”

国强公益基金会定位为纯执行型基金会,有13名专职从事扶贫项目人员,所有项目都由员工负责执行,很少资助在地NGO协助执行。按照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周期长、任务重、系统性强,碧桂园作为集团公司,内部资源丰富,由公司员工负责公益项目更有利于调动和整合集团资源。目前,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均由碧桂园集团高管担任。

在集团公司内部,员工把杨国强称作“杨主席”、“老板”或者“BOSS杨”,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称谓,或许是学校里孩子们的称呼,受到他资助的孩子都叫他做“杨叔叔”。


低调行善的杨叔叔


时间回到1997年,那一年,杨国强的事业小有成就,公益慈善事业刚刚起步。

彼时,他刚刚从包工头转型为开发商,并有了200多万元盈余,于是,他就拿着100万元的支票找到媒体,匿名设立仲明助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当时,除了管委会极少数人外,外界几乎对背后的出资人一无所知。

五年后,他又匿名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高级中学——国华纪念中学,帮助贫困的优秀学子完成高中学业,并资助他们继续升读大学。国华纪念中学“立校缘起”的落款是“创始人的话”,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很少人知道创始人是谁。

仲明助学金和国华纪念中学是杨国强颇为得意的慈善项目,可是他并不希望外界知悉,直到碧桂园2007年上市需要披露财务报表,他才公开仲明助学金及国华纪念中学背后的故事。低调是外界对杨国强的印象。上述基金会员工在2006年进入碧桂园,他还记得,当时在宣传中如果提及杨老板是慈善项目的捐赠方,“就算宣传工作没做好,是要挨批评的。”

截至目前,仲明助学金和国华纪念中学已经帮助1100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

贾配洋是其中一员,他是四川人,家庭条件困难,几近失学,后来国华纪念中学录取了他。读完高中后,他考上了南开大学,后因成绩优秀,被保研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2016年10月17日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当天,他作为特邀嘉宾到北京演播室参与话题互动。

以前,杨国强希望贫困学子能够有书读,后来,他还希望他们学到实际技能,不要毕业即失业,他说,“就算是种田,也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从而懂得施肥的道理和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2013年,杨国强捐资3.5亿元,开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职业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不仅学费全免,而且生活用品、伙食全部由校方免费提供。

杨国强曾在集团内部大会说过,全公司要全力支持职业学院的学生,校企共同办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国华纪念中学和碧桂园职业学院虽然全免费,可在创办之初,却都遭遇了招生难的问题。因为免费,反倒让许多家长不相信,“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还有一层因素,外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并不愿意把优秀的生源外送。现在,国华中学因名气渐涨,招生难有所缓解,但职业学院却依然不容乐观。

优秀的学子来之不易,除了物质上给予资助,杨国强也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感情。在基金会员工的眼中,杨国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这位入职碧桂园10多年的员工清楚记得,有一位国华中学的女孩长大结婚了,杨国强很是高兴,亲手写了一幅字作为贺礼,这幅字上面写着:祝女儿一生幸福。“杨主席没有写国华学子,而是直接用了‘女儿’。”


热衷扶贫的杨老板


杨国强另一个热衷的慈善领域是精准扶贫。

他在广东的第一个扶贫项目位于英德树山村。2010年,杨国强捐资2亿元参与广东扶贫济困项目,并亲自到清远等地走访,最后选择了树山村作为首个帮扶点。

杨国强把碧桂园苗木种植的专家派到树山村,手把手教村民种植苗木,苗木长成后由碧桂园进行收购,用于房地产项目的绿化建设。因苗木成本较高,碧桂园为村民垫付部分种苗款,村民卖出苗木后再还本,而赚的钱则归村民。

据碧桂园提供数据,该项目带动167户村民已获利约1000万,平均每户增加收入约6万元。

以前,村民住的都是土坯房,现在他们已经住进了水电、光纤宽带齐全的楼房,种植苗木也成为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今年湖北黄冈“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特别以树山村扶贫项目为例子,认为“真是政府的榜样”。

树山村之后,碧桂园及杨国强陆续在肇庆怀集下帅乡、广州花都梯面镇、清远佛冈生水塘村等地开展整村推进改造扶贫工作,截止目前,在扶贫领域累计捐赠超过13亿元。

从2012年开始,杨国强和团队在清远水头镇定点扶贫,给村民免费培训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技能,后来延展到英德市、佛冈县、清新区的五个村。据称,有2400多人拿到证书做了月嫂,月薪翻番有余,普遍达到七八千元。

2015年10月,杨国强被授予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见。同年12月,杨国强获得我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这是杨国强及碧桂园获得的第七项“中华慈善奖”。今年10月,杨国强被授予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

碧桂园社会责任部经理、国强公益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刚说,杨国强对每个扶贫项目都很上心,“集团拿了块几亿元的地,杨主席未必去看,但我们的扶贫项目,他是每一个都亲自看过,即便是四川条件很恶劣的地区,他都要去看看。”

老板的“亲力亲为”带动了下面的员工,碧桂园负责扶贫的同事长期驻村,短则一两年,长则四五年,几乎就在村里生活了。刘刚在基层呆了六年,“前两年在同一个村驻点,后几年在几个村轮流转,我们扶贫的同事,很少在总部办公室工作。”

当然,扶贫路上,刘刚也还有一些难题。

碧桂园的一些扶贫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刘刚希望在当地招个得力的年轻人,待团队离开后能够持续项目的后期运作,但一直招不到,“农村生活很单调,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来,或者干一段时间就不干了。”

另外,个别地方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一些扶贫培训项目上,需要派车去接,给一些补贴,村民才愿意来上课。团队都不解,到底是来帮他们,还是来求他们的?

“如果真能帮他们学到技术,让他们脱贫,那我们多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刘刚经常这样安慰自己和团队。


摘自《顺德社会创新者(第一辑)》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