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香港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是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兰桂坊、迪士尼和海洋公园等标准旅游景点?还是尖沙咀、旺角、铜锣湾、中环的购物天堂?亦或是有着曾经辉煌的电影与音乐但仍旧是文化沙漠的亚洲金融中心?
选择哪一个答案并不重要,虽然这似乎的确代表了不少人对香港的印象,但两位香港土生土长的80后Stephen和Josie想告诉我们,这并不是香港的全部,亦不是真正的香港。
Stephen和Josie是大学同学,两人都酷爱旅行,并坚信旅行的意义并不是观光景点,而是将自己沉浸入当地人的社区里体验本土文化,与当地人做朋友,共同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故事。Stephen说,只有这样你才知道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于是2011年2月,Stephen和Josie捣鼓了一个主意:想利用业余时间带外国游客到香港走街串巷,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香港。他们在社交网站上建了一个主页,同时在论坛上发了贴子进行宣传,并称这个计划为“香港秘游”(Secret Tour HK)。
他们的第一次宣传就吸引了7个外国人的参与,这给予了他们信心。接着开始有媒体来采访、杂志与报纸报道,加上之前参与过的外国游客回国后告诉他们的朋友,“香港秘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令Stephen和Josie感到意外的是,感兴趣的不仅是外国游客,就连香港本地人也有不少因为缺乏对香港真正的了解而想参与秘游一起探索。
就如Josie所说,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把它做大或扩张,只是觉得好玩。但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香港秘游”的出团频率也越来越高,Stephen和Josie想,那不如全身心投入把这件事情做好。于是今年2月,也即“香港秘游”项目运作了一年之后,他们俩辞去了自己原本在广告公司的工作,正式全职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去。
这时他们面临一个问题:要以NGO的形式来运作,还是以私营公司的形式?他们考虑到如果以NGO的模式来发展的话,那么每年都需要寻找资助,并且整个项目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受到资助方的某些制约或影响。既想保持社会性与社会价值,又希望能够独立地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两点,他们最后选择了以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模式来运作“香港秘游”。
“香港秘游”为参与者策划了不同主题的路线,有针对艺术的ART WALK,可以在了解香港当地艺术的同时也支持本土独立艺术家的发展;有针对老城区和历史遗迹的CULTURAL WALK,让更多的游客和本地人了解到香港鲜有人知的文化遗迹(如围村)与面临被拆命运的本土特色建筑(如湾仔唐楼)等,引起社会对香港本土文化保育的关注;更有针对摄影爱好者的PHOTO WALK等。Stephen和Josie希望能够通过不同主题的旅程,可以让游客深入香港本土社区与当地社群交流,向大家呈现一个立体的、更有人情味的香港,让大家爱这个城市多一点。
关于未来,Stephen说希望把“香港秘游”建立成一个品牌,让人们一说起香港深度游就会想到他们。Josie说目前游客大多是外国人和本地人,她很希望接下来可以带更多的内地朋友去了解真正的香港,而不仅仅是观光与购物的香港。
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香港与内地在网络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地域性冲突,我们留意到当时“香港秘游”的发了一条微博:“中国人最重要以和为贵!不要因为小部份香港人和内地人的情绪而产生对立,大家都是同根生呢!无论是香港人或内地人下次在香港可以与我们联系,参加香港秘游的活动,认识香港购物以外的另一面呢!”
我想,保育本土文化,消除文化隔阂,也是“香港秘游”存在的意义吧?
(来源:bottle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