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顺德区社工委主办的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8.7)。
水乡杏坛,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孕育了杏坛镇源远流长的水乡文化,每个乡村在水乡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不同的特色文化,如马东村的永春文化、古朗村的祠堂文化、右滩村的状元文化,一村一品,交相辉映。
杏坛镇是顺德最早开展社区营造实践的镇(街道)之一,在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如何立足当地禀赋和资源,通过社区营造凝聚村民力量,塑造和彰显地方文化,打造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社区营造案例?本期《顺德社区发展动态》访谈杏坛镇农业和社会工作局民间组织科科长黎淑明,探寻杏坛镇的社区营造工作经验。
Q1:能否结合您的工作,谈谈对社区营造的理解?
我最早接触“社区营造”这个概念是在2013年,当时顺德区社工委到杏坛镇调研社会体制改革,曾提出“理想社区”的概念。社区营造的目的是建立“理想社区”,我理解的“理想”不仅包括 “你想”,还要“居民想”。经过五年在杏坛镇开展社区营造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社区营造是在党的带领下,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根据群众需求和意愿来建设理想社区。“社区营造”这个概念是舶来品,但在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经验,“自下而上”要与“自上而下”相配合推进,才能让社区营造工作开展更顺畅、更到位。
Q2:杏坛镇是顺德区最早推进社区营造试点的镇(街道)之一,当时为什么想要推进?具体是怎么做的?您认为取得最重要的成效是什么?
2013年顺德区开展社区营造试点工作,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方法。当时在全区范围内选取了三个试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区类型。逢简村的基础相对较好,又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作为了乡村社区的代表开展社区营造。这项工作由杏坛镇委办公室、农业和社会工作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宣传文体办公室、逢简村委会共同推进,还引入了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驻村服务。
总的来说,逢简村社区营造坚持了调动居民参与、保育社区文化、发展社区经济三条主线共同开展的原则。起初通过建设“逢简驿站”作为社区阵地,吸引村民、社会组织了解社区营造和社会服务;随后逐步培育舞蹈队、美食队伍等社区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带动村民参与;再通过活化历史祠堂,建设污水处理站、水乡文化馆,开展逢简墟、定向越野、导赏员大赛等文化活动唤起社区共同回忆,打造水乡品牌;还探索开展了逢简豆腐坊项目,通过发掘社区居民手艺并进行包装推广,帮助收入低的居民改善生活,时至今日,豆腐坊不仅实现了自主经营,而且收入不错,也带动了周边的居民仿照此模式在自家开了店,在村内形成了自主创业就业的氛围。
作为顺德区最早开展社区营造工作的试点,逢简村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它引起了政府、村委对乡村发展的重视,愿意为村的发展投入资金、争取资源;借助旅游业促进村内经济发展、改善人文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再有,我认为最大的成就是凸显了水乡特色这种无形的资产,令逢简村水乡品牌在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得以推广。(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新的时期和阶段,难免会产生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但是总体上看绝对是得多于失的。)
▲逢简村污水处理站,上盖建设成社区花园
Q3:能否介绍下目前杏坛镇社区营造的整体推进情况,以及未来社区营造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杏坛镇相对而言经济实力较弱、资源有限,为了更合理布局资源,随着社区营造工作在逢简村取得一定成效并逐渐实现自主发展,如党员志愿者力量和各种村民组织已经能够自主开展活动等,我们发展的重点慢慢转向了拥有浓厚永春文化底蕴的马东村。进驻逢简村的社工也开展有步骤地抽身而出,当然并不是完完全全退出,有需求的话也会参与部分的协调工作。
当时选择了马东村,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村委的高度重视和团队的高度协作;二是和谐稳定,村风淳朴;三是马东村拥有其他社区都复制不来的文化资源,是永春文化的发源地。借着永春拳成功申请国家非遗的机遇,在杏坛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马东村成立了社区营造领导小组,引进了星宇、锐智两家社工机构进驻协力,实施以永春文化活村战略,通过深挖永春文化、以永春活化公共空间、建立永春文化推广机制、设计短线永春武术参观线路、建立永春培训基地、与专业旅行社对接开发旅游项目等,优化社区环境、团结村民参与、增强社区归属感,打造具有凝聚力的永春文化村。经过三年的深耕,2017年马东村成为了顺德首批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之一。
今年,配合区社工委关于深化拓展社区营造的工作安排,杏坛镇农社局秉持务实、全盘考虑的态度,通过多次会议讨论,慎重地选择新一批社区营造拟建示范点,主要考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社区的领导班子要有团结意识,有服务群众的意识;二是社区要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色;三是社区有社工机构进驻来协力社区营造工作开展。最终确定名单为古朗村、桑麻村和右滩村。古朗村的特色是其悠久的历史,村内拥有很多历史文物、建筑,祠堂文化在村民心中拥有高度认同感,而社工也进驻该村几年时间,对村内情况熟悉。下一步将会围绕祠堂文化,举办图书漂流等文化活动,营造村内的学习氛围,挖掘村内的传统故事,加上规划旅游线路、培育社区导赏员等方式开展社区营造工作。桑麻村的特色是盛产家喻户晓的黑毛节瓜,右滩村的特色是其优秀的状元文化,两村都很早就有社工进驻开展服务,村委领导班子团结积极,此外桑麻村还得到结对企业的支持,可发展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总的来说,杏坛镇在各个社区开展的社区营造工作没有统一的模式,依据每个社区的特色、资源、需求,社区营造的重点和路径都有所不同。
接下来,杏坛镇会继续贯彻区的安排和精神,与农社局、社工机构一起推动各个社区的社区营造项目,针对不同社区的特色,探索不同的模式和手法,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传承杏坛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巩固好原有基础,持续深化,如马东村被评为首批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后,下一步将积极运用村企结对资源,结合马东自然环境和永春文化的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拉动社区经济发展,让村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此,我镇根据马东村特色及地理优势、社区资源专门组织团队赴港考察香港沙田、将军澳等地屋邨规划及单车径建设,以单车径建设为突破口导入新功能,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以马东单车径带动全镇乡村发展提高杏坛整体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全城旅游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Q4:能否谈谈杏坛镇在开展社区营造工作遇到最大的困难或阻力是什么?有无探索出怎样的解决办法?积累了哪些杏坛经验?
杏坛镇的几个试点是一直都有在开展社区营造工作的,一线的社工也在不断地摸索和试验,阻力当然是有的,但并不是很大。遇到最突出的困难主要是人的意识比较固化,难以接受社区营造的理念并做出转变,让他们改变认识的过程是最有难度的。只有从村委领导到村民的意识能改变,能认识到社区营造,能思考社区的需求和怎样的社区是更好的,他们才会乐意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经过几年的经验累积,我认为借助一线社工的力量,通过日常的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多开展具有地方特色、贴近居民生活和需求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从中结识、积累一批居民骨干和积极的社区组织,再利用他们去影响整个社区的氛围,这条路径是可行的。
▲古朗村将华侨旧居活化成社会综合服务站,面向村民提供服务
Q5:您多次提到社工机构在社区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否谈谈社工在社区营造中的角色定位、工作内容和参与意愿?
我的理解是立足于社工服务的基础,能更好地推进社区营造的工作。如果不熟悉当地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开展社区营造,效果是不理想的。开展社区营造工作,需要村(社区)“两委”的支持与参与,也需要社工的协助,一方面是社工通过举办更多贴近生活的活动,了解社区的需求与资源,并向村(居)委反馈情况,加强沟通,促进的意识转变,协助村委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手法鼓励村(居)认识、参与到社区营造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社工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工作压力也的确比较大,所以在申请项目前我们都会先跟社工机构商量,有了共识后再行动、实施。值得欣慰的是,两个社工机构都积极配合,表示希望通过社区营造把社区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不要浪费了前期的努力和资源。
Q6:对于诸多社区营造的说法,在您多年的经验中,有没有哪些刚开始觉得对,最后发现是不适合用的想法或观点呢?能否举个例子?
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社区营造的概念是舶来品,原指“自下而上”发起的一种社区改造模式。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单靠“自下而上”或是“自上而下”都是不足够的。由于人口众多、素质参差,所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法律法规,这是自上而下。但单靠政府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要了解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好社区工作。因此必须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结合开展。
Q7:能否谈谈您心中的理想社区是怎样的?您理想中的社区营造是怎样的?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就是环境干净舒适、人文氛围好、社区特色彰显,居民们和睦友爱,一言一行透露着对社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洋溢着无比的幸福感。
(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社区发展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