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社区营造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沙边——培育志愿文化彰显社区文明 传承历史文化激发乡村活力
时间:2018年04月04日   浏览次数:2251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顺德区社工委微信公众号

自2013年始,顺德启动社区营造试点工作,尝试通过社区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改善和社区经济发展,推进基层善治。由试点推进到示范点建设,社区营造工作稳步前行,虽然过程缓慢,但是成绩可喜。2016年9月,为实现从点到面的延伸,完善工作机制和链接更多资源,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在总结三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发《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内容成熟、成效明显的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迄今我国在县级区域关于社区营造所印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2017年年底,经过现场评估、综合评审及公示后最终评选出顺德区首批8个社区营造示范点,这是顺德社区营造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顺德区唯一的“全国文明村居”,沙边村早在2014年便有意识培育社区志愿文化,通过开展社区领袖培训计划,挖掘并培育了一批社区领袖;建立沙边村社区学堂,搭建村民自我提升、终生学习和推动村居构建和谐社区氛围的平台;孵化培育出沙边村义工队、沙边村妇女之家、沙边村大学生协会、茶刨工作室等社会组织,逐步提升村民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

立足于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沙边村打造祠堂一条街和时光长廊作为社区营造的亮点工程;建立沙边村史馆,让村民及社会人士更系统地了解沙边的历史和人文风貌;引导年轻一辈学会饮水思源,为文化保育与传承提供新力量;并通过承办沙边村万人宴和2017年乐从镇乡村文化节,展示沙边村的历史文化及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培育志愿文化   彰显社区文明

 

培育社区领袖

沙边村在2014年便有意识培育社区志愿文化,通过党群先锋队“社区领袖”培养计划、“志愿联盟”聚焦小组活动、孝德文化及社区营造等主题培训讲座、志愿者系列学习培训挖掘和培育了一批社区领袖。

 

成立沙边义工队

沙边村义工队于2015年成立,截至2017年12月,登记在册共453人,旗下包括沙边村党员义工服务队、妇女义工服务队、青少年义工服务队等,以扶贫、助残、助学、倡导绿色环保行,推动村居互助共融等公益服务为主。目前义工队共开展活动服务40场次,参与人次3168人次,服务群众18000人次,志愿时数统计达5006小时。

义工队开展的服务包括了“芳馨乐园”种植园地的种植及后期管理系列活动、“穹顶之下·共创蓝天”环保植树活动、“志愿联盟”焦点小组活动、“漆出梦家园” 翻新油漆系列活动等。其中“芳馨乐园”是一个典型案例。2015年5月,社区营造团队联合沙边村委会、沙边村妇女之家共同发动志愿者,对村内闲置用地进行改造,建立了一个亮丽的村落景点——“芳馨乐园”。“芳馨乐园”由志愿者进行绿化植被种植和后期管理维护工作,通过公开招募“美城大使”,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美化村容村貌,并采用田块认领、资助管理的模式,志愿者对该地块进行定期施肥、除草等工作。不少志愿者还以亲子组合、家庭组合、邻里友好组合的形式参与活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村民的绿化环保意识,促进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同时美化沙边环境。

 

发扬志愿精神

除了社区领袖和义工队伍,村内的社会组织也体现着志愿精神。其中沙边村妇女之家以“服务妇儿、营造社区”为宗旨,为妇女儿童提供能力提高、咨询指导、维权等服务,开展“女性公益学堂”、“三月风华”妇女节主题文化活动等活动,促进社区和谐;沙边村大学生协会本着服务地区,建设家乡的想法,利用寒暑假期在村内开展“盛夏起凤”定向越野、荧光夜骑、旧物交换·“换”醒低碳——旧物交换集市等公益活动,为沙边村献出一份力量;沙边村茶刨工作室由闲赋在家的妇女组成,制作“茶刨”这种当地特色传统小吃,通过“课堂教学→产出→义卖→所得捐助村内公益事业”的模式,既调动了村内的闲余妇女劳动力,又为沙边村的公益事业作贡献,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志愿事业发展。志愿事业发展。

 

开展文化保育,激发乡村活力

宗祠是传统文化保存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众生活的文化及精神寄托,同时发挥着联系海外华侨同胞的纽带作用。沙边村内祠堂林立,至今保存有12间古祠堂及1间家塾,其中位于沙边大街一带共有祠堂7间,形成别具顺德风情的一大建筑特色。但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历史文化逐渐式微。结合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本异地人群缺乏交流平台等的实际,沙边村立足文化保育和社区共融,通过活化历史建筑,创新社会服务,赋予祠堂所承载的族群凝聚、民众教化、社区救济等传统功能新的时代内涵,打造了“厚本浓情”祠堂一条街和“新墟话沧桑”时光长廊等亮点工程。

 

旧祠堂变身青年坊和社区学堂,促进本外共融

2013年,在共青团乐从镇委员会的支持下,沙边村对练塘何公祠和云埜何公祠进行修缮,活化成为乐从镇首个村级青年坊,并聘请专业社工团队进驻其中提供服务,成为青少年活动基地。通过活化祠堂、打造青年醒狮、传承和保育龙舟文化,并联动社区长者讲授传统文化,让青少年能够了解沙边祠堂,了解沙边文化,同时促进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融合。

2015年,在乐从镇教育和文体局支持下,沙边村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大宗祠,活化成沙边村社区学堂,服务村内各年龄层次的本异地人群。社区学堂内恒常开展了五大系列课程,包含公民素质、工艺美术、日常养生、互联网、志愿者培训等内容。沙边村社区学堂就村民关注的时事、法律、文艺、养生等相关知识,还举办文化素养、现代生活、职业技能、家庭教育、休闲娱乐等几大类型的辅导讲座、课程,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建立村史馆,留住历史记忆

对历史的珍惜,已经成为沙边人的共识。村中老人多次提议编写村史,以记录村庄600多年的历史。眼看老人们一个个离去,为了抢救记忆,沙边村约请了本地文化学者李健明,历时三年,为沙边编写了《沙边村简史》,记录沙边村的悠远发展历史和精神内涵。



沙边村把锦樵何公祠活化成沙边村史馆,面向全体村民公开征集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老旧物品,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村史馆内陈列着由村民自发捐赠的展品,展示了沙边村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名人轶事等,记录着沙边的发展轨迹,让人们有机会更系统地了解沙边村,更为沙边村后代留下珍贵的回忆。

 

手绘“时光长廊”,重现旧日时光

沙边大街的东段巷道始建于1951年的新墟,合记茶楼、竹器铺、棉胎铺、打铁铺、猪肉铺、饼家等等都是老一辈的美好回忆。2017年,由村委会和社区营造团队策划,组织本地青年志愿者共同绘制,根据仅存的新墟旧貌历史资料制作“‘新墟话沧桑’时光长廊”手绘巷道,既再现了1951~1956年之间的墟市情景和旧日时光,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此外,沙边村还恢复了几近消亡的风俗——中秋之夜“舞火龙”;挖掘独特的巷名文化,组织村内青少年挖掘、编排沙边村的历史故事,并整理成调查报告;承办沙边村万人宴和2017年乐从镇乡村文化节,大力弘扬沙边村传统的历史文化及极具特色的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群。


                                            经验分享

 

乐从镇睿航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中心总干事  刘洁莲

沙边村结合淳朴的和谐民风、良好的志愿氛围和浓厚的文化传统,以“传爱沙边·乐助社区”为主题,因地制宜,立足本土实际扎实开展社区营造工作。目前社区正从初步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前期重点抓住“人”的关键因素,把人作为社造工作的主导因素,并为社区人赋权增能,中期以“文明村“的角度进行切入凸显“传爱”,第三年起着重关注人、地、景的融合发展,深化沙边社区资本的影响,撬动社区参与的力量。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