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顺德区社工委主办的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8年1月刊),原标题是《构建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格局——专访大良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副局长朱剑萍》。
友邻、众善乐融、创艺坊,是大良街道的三个社会工作品牌项目。友邻项目在中区、文秀、新松、北区、府又、升平等社区开展,致力联系社区不同人士、团体或组织,凝聚社区力量,开展邻里互助,关心社区内弱势群体,共建互相关怀、互相支持的友善社区,是开展时间较长、成效较显著的社区发展项目,其中新松社区还获得了顺德区首批“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的称号。众善乐融长者服务中心,不仅仅是通过爱心素食饭堂,为社区的长者中午提供免费素食,还通过汇聚社区年轻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年老、孤寡、贫疾、行动不便的长者提供帮扶,以老帮老,实现自我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吸纳其他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促进社区稳定和邻里关系和睦,是一个典型的社区营造案例。顺德创艺坊,面向顺德青少年推行艺术发展培育,透过发掘青年艺术潜能、发挥艺术创意,在带动青少年关注社区、回馈社区及协同社区改善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初步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
其中,友邻项目、众善乐融项目的经验和模式不仅在大良街道内多个社区扩散,还输出到了龙江镇文华社区和容桂街道马冈村。在这些成效的背后,离不开主管部门良好的规划、耐心的投入以及与各合作方通力无间的合作。本期《顺德社区发展动态》访问大良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副局长朱剑萍,分享大良的社会工作和社区营造经验。
▲大良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副局长朱剑萍
Q:能否结合大良的实际情况和您的工作,谈谈对社区营造的理解?
A:顺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以宗亲、家族维系的熟人社会逐渐式微,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在大良尤其如此,商住楼较多,大家住上高楼,关门之后就各自为政,加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习惯也形成了新的冲击,本外人口的融合成为新的议题。我对社区营造的理解,就是发掘社区资源、连结社区资源、运用社区资源,将社区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让社区人更了解我们的社区,热爱我们的社区,共同为社区出力,营造一个守望相助的和谐社区。
▲“众善乐融”项目核心志愿者举行联谊会
Q:大良作为顺德的中心城区,社区营造的路径、手法有些什么特点?遇到哪些主要困难?探索了哪些解决办法?
A:大良的社区营造,坚持党的领导,由街道、社区共同做总体设计,委托社工机构整体运营,采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让社会组织以项目的形式,直接入驻社区,在社区设置服务站点,以“引领者”和“助推者”的角色培养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协助其成立自治组织,建立协商议事规则。
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我们的难点在于如何让社区居民理解何为社区营造,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我们在几年的探索当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社区营造不能一蹴而就,就算有些指标达到了社区营造的要求,但最重要是社区的人心联结、组织的能力提升,不是一年半载就能达到效果的。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在社区营造的路径是“社区兴趣——社区互助——社区参与”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实现社区居民从接受服务到参与服务的转变,从而实现社区自治,创新社区治理。
Q:“友邻”是大良社区营造的一个品牌,您是怎么理解“友邻”的呢?
A:“友邻”,顾名思义就是友爱睦邻,它是大良的社区营造服务品牌,以“社区兴趣、社区互助、社区参与”为理念,围绕“居民成长服务”“居民组织培育”“社区伙伴计划”及“社区议题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服务,项目的开展让社区由松散变得紧密,居民的社区参与度与关注度不断提升。通过努力,“友邻”社区服务共孵化居民组织55个,培育组织骨干98位,联动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商铺、企业等社区资源,初步建立起政、社、企、民联动的社区支持网络,并通过长者照顾、儿童安全、社区美化等议题,引导居民逐步关注和参与到社区的问题改善当中,实现群众、社区的共同进步。
Q:据我们了解,大良街道分片区购买社工服务,推进社区营造工作,能否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分片区推进?对于不同的片区是否有不同的规划?
A:大良街道一直紧跟我区社会工作建设的发展步伐,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规划大良以“社区片区发展+专项服务”的社会工作建设格局,根据地区服务需求情况,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发挥协同效应。目前,大良街道确立了“五片二区”的设置规划,即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以及凤翔、五沙两个工业园区的职工服务站,加上残疾人康复站、自闭症儿童康复站、社工驻校服务、爱心长者日托中心、社区矫正等专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大良的社会服务网络。通过探索,“友邻”社区社工服务、“众善乐融”长者服务、“创艺坊”青少年服务已经成为了大良社会服务的品牌项目,这几个项目均围绕社区营造开展。
片区的规划,一方面是考虑资金、场地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觉得片区的设置,连结了若干社区,社区资源更加丰富,社区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在以片区设置站点的时候,会考虑到各社区的不同特点,例如:新松的外来人员较多,我们以加强融合为切入点,中区的干部教师较多,我们以发掘培育社区领袖为切入点,北区原有多支志愿者服务队,我们以充分发挥志愿队伍力量服务社区为切入点,府又大型物业小区较多,我们以关注社区环境,打造和谐小区为切入点。社区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Q:新松社区被评为顺德第一批社区营造(综合)示范点,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新松社区营造的情况和特点。作为大良第一个社区营造示范点,新松的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A:新松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的比例为1:1,我们最初在开始新松社区营造项目的时候,以关注公共卫生的教育、生活习惯的融合为切入点,通过友邻厨房、友邻社区报、友邻大舞台、友邻学堂、友邻互助广场等系列活动,引导居民参与活动、关注社区,到目前社区的互助广场、公益慈善音乐会等已全部由社区居民自行策划、实施;社区组织也能自发煲凉茶、煮食、做手工艺品去慰问社区的特殊群体。接下来,我们会在新松深入关注社区议题,例如:去年的“儿童交通安全”,今年的“长者家居安全”,我们会引导居民、组织参与,最终建立协商议事规则,创建和谐社区。新松社工站点的场地比较简陋,关键在于友邻的理念及推动的路径,所以容易复制。
▲2018年,朱剑萍副局长参加顺德社区私董会,和与会人员研讨小区治理问题
Q:刚才您也提到大良城市化程度高,商住楼多,快速的发展无可避免地丢失了维系共同情感的纽带,楼盘小区多为陌生人社会,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也比较漠然。您觉得什么是破解之道呢?
A:主要是要找到居民共同关注的议题,从一些居民领袖入手,先发挥部分人的积极性,再带动其他居民参与,当然,形式各有不同。
Q:大良的社会组织很多,开展社区营造工作的机构也不少,如启创、顺心、君行等。各方是如何协助的?您觉得怎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政社合作,发挥社会组织更大的力量?
A:政府要做好规划,提供必要的资金,协调社区、各部门及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社区负责提供支持,在前期带动居民参与,做好沟通的桥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调动社会资源,协助政府、社区开展社会服务。各个机构、社会组织要错位发展、各有特色。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各司其职,社会服务才能不断提升。
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上,首先是要做好设计,策划好思路,然后找到思路相对统一、工作手法双方都基本认同的组织。社区营造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做成的,也不是几个简单的指标和数字能衡量的,所以需要更多的沟通理解,遇到问题时双方要及时商讨解决,甚至调整一些指标。就我个人而言,这么多年来也向这些社会组织学习了很多,看着社工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很欣慰,我们彼此学习,遇到问题有商有量,并不只是冷冰冰的甲乙方关系。
Q:对于诸多社区营造的说法,在您多年的经验中,哪一个是刚开始觉得对,最后发现是不适用的呢?能举个例子么?
A:严格来说没有这样的例子,但是想分享一点经验。在对一些社区营造经验和模式进行复制、推广时,是不能跳过前边环节的,例如我们摸索了“社区兴趣——社区互助——社区参与”的社区营造路径,当我们跳过前边两个环节,直接在一些社区开展座谈会,针对某些社区议题进行讨论,就很难得到居民的响应和参与。社区营造是不会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需要打好基础。
▲《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8年1月刊)
注:本文转载自“顺德区社工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