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服务网   |  
投诉监督热线:监察审计部 0757-29973378
佛山市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委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是顺德社会治理创新枢纽和智库。
社区营造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社区营造
专访邓智泉:协同共营的伦教社区营造
时间:2017年08月29日   浏览次数:2173   作者: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来源:顺德区社工委

本文摘自顺德区社工委刊物《顺德社区发展动态》(2017年7月刊),原标题是《协同共营的伦教社区营造——专访伦教农社局副局长邓智泉》。


社区营造这一“种子”引入到顺德已有4年时间,各社区根据自身“土壤”特点,对其悉心栽培。在顺德区十个镇街中,伦教街道的社区营造起步相对早,从街道党委政府的层面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推动。2017年上半年,伦教街道举措不断,先后成立了伦教街道社区营造专业委员会、提出示范点社区营造项目优化指引、成立社区学院、开设民间生活体验馆,无不体现街道党委政府对社区营造的重视与支持。在伦教街道的“土壤”中,“种子”找到符合本地特色的生长模式。本期《社区发展动态》将与伦教街道办事处农业和社会工作局副局长邓智泉进行对话,从中了解学习伦教街道如何从点及面推进社区营造工作,思考伦教经验,期望对顺德其他镇街的社区营造工作有借鉴意义。



Q:能否结合您的工作,谈谈对社区营造的理解?

邓智泉:伦教街道的社区营造是从台湾、香港方面借鉴而来的,从书面上的解释是从人、文、地、产、景五个维度对一个社区环境和整体氛围的建设。结合伦教街道基层一线的社会建设与创新工作,我感觉社区营造于我们而言是适逢其会、正逢其时的,符合伦教经济城市建设当前发展需求。

过往十多年,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城市建设。当前伦教乃至顺德的村居都有出现空心化现象,多数农村因种种原因沦为简单的居住共同体,而传统的生产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正日趋弱化。此时引入社区营造,正好修补了社会建设的短板。

社区营造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重建社会信任、恢复友善、村居善治。改革开放前,因村民与党委政府的互相信任,顺德历次改革成功,这一切有赖于顺德数百年积累下来的社会信任体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加速凋零的就是社会信任。社会信任的缺位,造成了当前政府施政陷入困局,以自治为主的协同共治陷入困境。如今要重建我们的社会信任体系,需要依托社区营造作为创新手法进行尝试突破。

从长远来讲,社区营造不只是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是在于建立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伦理道德层面建设。社区营造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更是在营造一个新社会、一种新文化、一个新的人。


▲社区营造委员会揭牌仪式



Q:伦教是顺德区推进社区营造最早的镇街之一,当时为什么率先开展社区营造试点?现在整个街道的社区营造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邓智泉:伦教开展社区营造初衷是想借鉴、学习台湾社区营造经验,解决本地农村基层面临的社会问题。2013年下半年,区和街道党委主要领导相继到台湾进行考察,通过对台湾桃米生态村等社区营造有成效的点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台湾社会人文环境很好,对社区营造、社会企业、志工等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适逢当时仕版、霞石刚刚完成村容村貌等硬件整体改造,政府投入大力度对村内河涌、大道、公园等进行改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后期的清洁及维护却面临严峻的问题,政府为此背起了沉重的负担,村民素质教育及公共意识急需要提高。经党委研究,决定在仕版、霞石两村进行探索和试验,借鉴台湾经验,结合伦教本土实际,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将自决权交还村民。随后2016年,在常教社区继续铺开试点工作。

当前伦教社区营造的发展现状用一句话概括是:切合实际,得到认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对于各个试点,因应其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色,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探索路径,试图多角度切入、多模式开展具在地性的社区营造工作。

初期阶段仕版社区营造工作主要从文化保育方面入手,以开展活动这种浅层的手法去带动村民参与。村民的态度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进而产生认同感。今年,仕版的社区营造工作已进入第二个周期,我们从原来浅层的手法向更深入的手法推进,开始探索触及村民利益的、村民更关心的社区经济和社区环境。


▲寻迹关帝活动手绘明信片——关帝庙


霞石的社区营造工作是从社区保洁入手,再深入开展更多环保相关的活动,提高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另外结合霞石本地资源打造品牌项目,如民间生活体验馆、寻迹关帝等。与购买仕版的社区营造服务所投入的70万元不同,霞石的社区营造服务初期投入15万元,并不设驻村服务,从资金投入、运作方式上两者都有差异,是政府对不同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但随着项目服务的不断加深,霞石社区营造项目向何享健基金申请到支援资金共计35万元。同年,成功获得顺德区农改创新试点项目资助300万元(其中200万元支持霞石建设民众俱乐部,100支持仕版建设民众俱乐部)。截至2015年底,霞石社区营造项目撬动外部资金高达365万元


▲村民与“关帝像”合影


常教的人口基数大,单靠居委会难以做好整个常教的社区服务工作。所以我们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希望满足村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到社区里。另外常教社区营造的主要方向是社区养老,如何去服务社区内老年人,营造更适合养老的社区环境,是驻扎在常教的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

今年我们在三洲也开始推进社区营造工作。社工机构在进驻初期跟街道政府、村委会之间已有共识,除了个案、长者、残障等基础服务外,不以传统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模式发展,而是走培育社会自治组织模式,通过自治组织让居民服务居民。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作为引领者的角色,从中带动了不少社区领袖投身公益福利事业。


Q:伦教推动社区营造有哪些规划和措施?期望达到什么目的、效果?

邓智泉:去年伦教街道政府跟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达成了协议,由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派出团队到伦教进行指导工作,目标是建设一个“社会创新小镇”。目前,我们围绕这个目标,依托“1+2+8+n”的社会服务基础,从四个方面来规划推进伦教的社区营造:一是从伦教街道政府层面制定社区营造发展五年规划;二是联合伦教农社局、社区营造项目组、伦教社创中心共同组建伦教社区营造专业委员会,并于成熟期加入其它利益相关方,为伦教社区营造搭建平台,连结各方资源、听取意见及建议;三是落实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选取仕版、霞石、常教、三洲为伦教社区营造示范点,依托社区营造专业委员会,落实各个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并设定定期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问题,并扩大项目优势,抱团发展;四是制定社区营造整体宣传计划。根据各项目组的社区营造重点内容设定季度宣传主题,分别在四个村居巡回举办宣传活动,以统一的主题造势,增强伦教社区营造的整体宣传效应。

通过这两三年打的基础,现在我们通过伦教镇社区发展创新中心直接或间接培育的社会组织约70,在社会建设工作领域的人约200,在这一平台下,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将会打造、深化真正能解决村居民需求的品牌项目。

我们期待通过这五年的规划和工作的推进,能使社区营造真正融入社区、融入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做到提质拓面;其次是希望重构社会信任,恢复友善村居,提升有质量的社会参与;再次是重建适合村居发展需求的友善情感纽带;还有促进本外互融,享受外来人口红利;最后通过社区营造达成最终的村居善治,扩大基层民主,逐渐消除精英政治的弊端,增进村民福祉。


社区营造委员会成立—居民堆砌沙盘“我的理想社区”


Q:伦教社区营造遇到哪些主要困难?探索了哪些解决方法?

邓智泉:伦教在社区营造开展的初期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把握不准,不知道社区营造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落地;其二是村居干部不理解、部分政府领导不认同;其三是运营方社工机构经验不足,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当时遇到的困难,我们借助行政督导的资源和力量,向政府内部及社工机构明晰社区营造工作的方向和方式。明确了自上而下纯粹政府主导的工作是没有达到社区营造的原则要求,社区营造必须是自发性、自主性的。政府的角色是在初期提供各种诱因和示范,着力在理念推广、经验交流、技术提供以及启动经费支援。路虽漫漫,但社区营造最终应是由村民自下而上发动组织,政府协同共营。

其次,在伦教新的社区营造周期里面(从2017年开始),我们向社工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明晰社工机构今天的到来,是为了明天的离去。要求他们提炼社区营造的有效模式,在完成了现有项目的基础上,逐步撤出社区,并将模式复制到下一个社区中去,服务下一个社区。要求社工机构在开展社区营造的时候必须切合社区实际,寻找合适工作切入点,遵循实用主义原则,着实解决村民需求。

此外,我们坚持培育社区组织,树立品牌。如霞石的环保总动员、民间生活体验馆、常教社区服务组织等,都是做到有社区组织支撑,有品牌项目支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党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去年在镇街党政新班子上任之际,我们专门就伦教的社区营造工作做了一个工作汇报,用真实的数据,从开展社区营造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向领导阐述社区营造带来的积极影响,获得了领导的支持。


▲热心家庭加入霞石润和公园维护行动


Q:伦教社区营造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分工是如何?有什么特色?

邓智泉:伦教社区营造相关各层级分工明确,社会建设工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伦教社工委是负责整体统筹协调,制定每年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伦教社创中心是做面上的统筹,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提供技术培训、对外资源的连接;各社会机构、组织主要做一线的服务,做品牌项目。伦教还有一个特点是我们有第三方评估机制,依靠行政督导对社工机构、社会组织进行监督评估。凡是接受政府资助的项目都需要接受第三方评估,这对政府对民众是一种交代,也更好地督促他们完成项目。


▲三洲青少年用不同视角记录乌洲人民会堂


Q:您感觉推进社区营造是否加重了工作负担?

邓智泉:做社会工作、做人的工作,还是给我有满足感的。伦教以往没有社区营造、没有社工站、没有社区创新发展中心,但现在有了。有了这些服务阵地和载体,在我们深化工作的时候也更为得心应手,服务项目的反哺作用也更为明显,对居民对整个伦教社会是一件有益的事。虽然社建工作难以量化,成效不是立竿见影,但是需要我们有阿Q精神,需要我们胸抱情怀,这工作还是有意义有满足感的。


▲三洲青少年向社区荣叔了解编竹的历程


Q:对于诸多社区营造的说法,在您多年的经验中,哪一个是刚开始觉得对,最后发现是不适用的呢?能举个例子么?

邓智泉:当初我们在引入社区营造的时候强调必须是自下而上,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发现与本地并不十分契合。我们的社区基础与台湾的不一样,台湾的民间组织力量强,小政府大社会。我们根据本地特色,加入了政府“协同共营”的模式,政府还是需要从统筹协调、财政补充、引导、理念推广、技术支持等方面协助社区营造的发展。正如伦教的“1+2+8”的模式,一个社创中心,两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8个村居社工站,有阵地有硬件基础,因此社区营造工作水到渠成。




Q:您心中的理想社区是怎样?

邓智泉:社区营造就是造人,人的素质决定社区的高度。我理想的社区不单单是经济、环境建设得好,更重要的是社区是否有文化内涵、是否有历史韵味,社区中人的素质是否能与之相匹配,是否相益得彰,这是社区的硬件与软件相互支持相互发展的过程。


 后记

社区营造落地伦教街道之后,结合伦教社会环境走出了一条有伦教特色的社区营造之路。与纯粹的“自下而上”不同,伦教提出“协同共营”,政府在营造的前期担当了顶层设计、平台搭建、服务购买、技术指导的角色,为后续培育社会组织、村民参与等打下了结实的基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步推进工作,让村居民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认可,从认可到参与,逐步把自决权归还村居民,达到真正的村居民服务村居民,并期望最终可达到社区善治。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使得项目有渠道可监管,有数据可检测。而这个评估和监测,最终的依归是促进和提升,在这样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保障下,社区营造的工作将会更有成效、更有保障。

Copyright © 2013-2020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38675号-5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27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