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晓俐,众人所称的“师奶”,是一个全职妈妈,家庭主妇。
与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经历工业化改造后的顺德逐渐远离了宗族聚居的乡土社会,有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小区,和随之而来的业主、物管、开发商等相关方之间利益冲突和矛盾。
因为居住小区里的一个物业纠纷,她走出家庭,与志同道合的邻居们出色调停了矛盾,并从此“一举成名”,再从小区走到社区,做着她喜欢的公益之事。
周末的顺峰山公园,挤满了出游的大小家庭,这是“上班族”父母最珍惜的周末时光。这个周末,农晓俐也在公园里,但她却忙碌得无暇他顾,一次又一次地无法接听女儿的来电。在顺德社会创新园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她娴熟地为工作人员分配任务,协调每项工作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我已经是一个全职义工了!”农晓俐笑称。多年前她放下跑业务的工作照顾家庭,是众人口中的“师奶”,在西山上筑小区居住,过着安逸的生活,用心照顾丈夫和一对儿女。当时的她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会肩负一个又一个的职务。
现在,农晓俐的头衔包括西山上筑小区业主委员会委员、顺德区业主代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良青年公益促进会秘书长、小区志愿服务队队长等等。这些工作已经占据了农晓俐的几乎所有时间,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依然快乐地同时担任着“全职师奶”和“全职义工”。
“我不知其他人怎么想。我在一个小区里生活,如果有机会参与其中,就会开始思考,参与以后小区会变成什么样。我想让它变成我想要的理想环境。”农晓俐说。
从纷纷扰扰到明星小区
西山上筑小区成立于2007年初,至今已有超过千户住户。在顺德乃至更多地区的媒体上,西山上筑往往以一个“明星小区”的身份出现——小区通过推动多方和谐共管、发展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小区形成良性的社区治理机制,其中小区业委会是重要“推手”。
在2012年西山上筑小区业委会成立之前,业主与物管正在为小区内公有停车场的使用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业主抱怨停车场收费过高与物管协商无果拒绝缴费,物管将原有停车场“铲平”任由外来车辆乱停乱放,各方一时争执不下,小区管理大受影响。
这也成为促使业主组建业委会的一个导火索。
事实上,小区之所以成为了矛盾的高发地,是由于长期处于“三不管”状态——物权由业主共有,管理者却是物业公司,小区内的公共维修、公共收益、治安管理等议题容易诱发矛盾。这时候,业委会应运而生。
包括农晓俐在内的十多名“师奶”,牵头筹建西山上筑业委会,耗时长达一年半。建成后的业委会与开发商、物管开展多次洽谈,最终就停车场管理、物业管理费价格等问题达成共识。谈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她笑称就像在家里“哄小孩”一样,了解对方需求,有耐心地安抚对方情绪,找到彼此的共同目标。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谈及小区治理案例,认为西山上筑成功的关键在于,业委会认识到了业主、物管、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共生关系,提升小区管理让物管美誉度提升,业主的物业有更高的升值空间,开发商的后续楼盘也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
业主“走出来”,业委会“退出去”
虽然头顶许多看似“高大上”的职位,但农晓俐所关注的公益话题十分“市井”:组建义工队为社区提供邻里互助,为在职妈妈提供幼儿托管服务、创办青年联谊中心鼓励“宅男宅女”走出家门等等。她希望打破邻里为某种安全感而立起的心墙,鼓励更多业主从独门独户中“走出来”,一同参与到小区治理之中。以亲切和睦的街坊关系,为小区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这源于农晓俐的儿时“大院”记忆。在广西老家,农晓俐成长于一个邻里关系十分和谐的大院之中,家庭与家庭之间友爱和睦,彼此分享,每个家庭的孩子也因为从小一起打闹,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农晓俐怀念这样的美好时光,如今无法再在老家找到以往的“大院”,因此她梦想将西山上筑变成她记忆中的“大院”。
一旦这样的小区“大院”建成,业委会的角色可以随之淡化。小区可以完全实现业主自治,和谐共处。更重要的是,农晓俐希望自己的一对儿女能在和睦友爱的小区“大院”中长大,过一个值得回忆的童年。这正是她参与其中的长远目标。
业委会的未来
2014年3月,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联合大良西山上筑、金域湾等小区业委会,共同成立了顺德区业主代表协会,这在广东省尚属首例。在西山上筑“一举成名”的农晓俐,受邀担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自协会成立,不少小区慕名而来,向农晓俐请教业委会之道。对每一个前来取经的小区,农晓俐都会先问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成立业委会?成立业委会的目标是什么?
她曾经遇到过不少“头脑发热”的业主,希望尽快成立业委会却不知道成立后可以做什么,或成立业委会后只为对抗物管,而不是寻求更好的小区治理。对于这样的业主,农晓俐都让他们先回去“做好功课”,不要盲目去成立业委会,理清思路,为以后的业委会工作做好长远打算,正如她当初“哄小孩”一般安抚急躁的西山上筑业主。
学会平衡各个相关方的利益,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委会在小区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仍然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等待完善。从现在看来,许多小区业委会仍然处于一个松散状态,在与物管、开发商等协商谈判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
即使是明星小区如西山上筑,其业委会也只有“半个”专职人员——工资水平太低,只能称之为半义务性质的专职人员。农晓俐认为,业委会的全面专职化是一个可行的未来发展发向,能提升业委会的协调能力。然而,专职化也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但至少,农晓俐已经成功为自己孩子重建了一个小区“大院”。“每个人都想回到以前幸福的感觉。我都参与进来了,为什么不去感染大家一起去创造一个温暖的小区?谁都想让自己的小孩有这样的童年,我自己孩子受益的同时,别人的孩子也可以。这样的事情,值得一做。”
对话农晓俐
Q:在业委会中,你担任着什么角色?
农晓俐:我的角色是让大家冷静下来,而不是产生更大的矛盾。在纷争中,大家情绪很高,像是小孩子“闹情绪”,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凡是人做的事情,都可以协商。在小区纷争中,我们所有人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怎么把小区建设得更好。这个心愿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有了共同目标就能坐下来一起聊。
Q:对于其他的小区治理,有什么建议?
农晓俐:我并没有认为自己的业委会工作做得非常好。只是我们在特定的时期,用了恰当的手法,把大家聚在一起解决问题。我给他们的建议是,不要盲目地成立业委会,而是应该先想清楚业委会的长远目标。另外,业委会成立以后开展工作,必须与小区自身群体构成结合,比如小区以老年人为主就多做老年人活动,只有业委会工作与小区群体结合,才能带动一批人走出来参与。不一定所有小区都能把我们的套路搬过去,但或许还是能有一些启发。
Q:从一个职业者,到全职妈妈,再到全职义工,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农晓俐:这些工作之间会有一些相关性。对事情,要像对孩子一样要有耐心。我们做的就是走心的工作,每个行业都相通。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真诚,实事求是。我觉得现在做的社区工作很有意义,即使有时候影响到家庭,家人也会理解。我认为这件事情能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社区是一所大学,是拿钱也买不到的平台,在这里学到的,是拿钱也学不到的知识。只要你愿意,这里就有很多机会让你去尝试,没有太多门槛。
Q:社区工作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农晓俐:社区工作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平台,让人活得很真诚、很快乐、很坦荡,不用捂着什么,不用放大什么,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在这里,我能找到真实的自己,觉得有需要做的,开心的,就去坚持做。参与了这么多社区工作以后,我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等到我老了,我希望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 摘自《顺德社会创新者(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