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于徐遇安和林思映都是难忘的一年。原资方在合约期满后撤出北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后,他们和其他30多位同事一样,前途未明,不知是去是留,而且停薪了。这时,他们的主任曾丽自己掏钱给他们继续发工资,继续买社保,并组建了新的社工机构,就是现在的一心。当时曾丽也是受雇于人,与其他员工无异,但是她说不能一走了之,要对“孩子们”负责。
在她看来,社工机构是一个孩子,机构里的社工也是孩子。她说自己要把人生数十年的经验都献这个行业,为后辈开出一条路。当她拿起项目画册,讲述那些人物的成长故事的时候,她的自豪与幸福展露无遗。
不变的初衷
回顾职业生涯,曾丽说从未规划过,每做一份工作都是沉在里面,全力以赴,没想过离开,每一次职业的转变都是“被别人选择”。在成都当了3年教师后,她为了家庭迁往广东,成为某央企一名职工,一做就是15年,做到了团委书记、党群工作部部长,也顺利拿到高级职称。有所成就的同时,却是感觉没有挑战性。2002年顺德团委邀请她担任义工联秘书长和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时,怀着迎接“新的挑战”的心意入职,一做又是10年。2012年,当新加坡一家社工机构邀请她担任北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的时候,她还以为是接到诈骗电话。不过经过熟人的牵线和一番详谈,她入职了,从此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尽管都是被选择,但是并非无主见。曾丽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做“人”的工作,也很清晰自己最适合这些工作,因为觉得自己有同理心,能理解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人因为自己而改变,社会因为自己而变得更加美好一点,有更强的价值感”。正因为如此,即使期间有进入企业工作成为高管的机会,她亦不为所动。
最累的职业
在所有的从业经历中,曾丽认为做社工是最累的,投入时间是最多的。
2010年,顺德区政府推进现代社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社工机构。社工,是一个尚待民众了解和认识的名词和职业;社工行业,蹒跚学步中。作为新兴的领域里的新兵,需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家新兴领域里的机构负责人,她需要不断为机构开拓发展空间和培养团队。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外界的支持与认可,需要加倍地努力。
曾丽说,跟工程师、建筑师不同,社工的工作成果并非那么直观、一目了然,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效果。“看不到的也是很重要的,不是事情出现才去解决,而是从源头去解决,让问题少一点冒出来。如果没有社工,一些人可能自杀了,一些人可能成为了犯罪者,他们在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遇到社工,就抓住了一根让他们不会沉下去的稻草,社工通过陪伴把他们拖起来。”曾丽认为,愿意去倾听,愿意去陪伴是社工的意义所在,即使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确实有人因为社工改变了。正因为如此,她不断呼吁,要给社工成长的空间。
亲切的导师
曾丽认为社工机构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肩负着培养社工人才的重任,因此投入大量资源用作员工培训。林思映就是被“注重员工成长,有良好学习氛围”所吸引,离开东莞来到顺德加入一心社工机构,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将自己磨练为独当一面的优秀社工,走上管理岗位。
徐遇安则一度因为“薪酬低、职业发展不明朗、社会认同度低”等原因想离开社工行业,临走前与曾丽一番详谈,他选择了留下。回忆起那次详谈,徐遇安记忆深刻的是曾丽的一句话:“我和你一样,见到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是我不会去抱怨,而是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去改变,让社会变得更好一点。”徐遇安说,在一心社工机构工作,最大的变化是自己从不认同这个行业到想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找到了意义和使命感,而领他入门的正是曾丽,“她不但是个好老板,更是个好师傅。”也许正因为如此,一心社工机构成为了区域内员工流失率最少的社工机构之一。
最好的梦想
曾丽在入行之初也梦想过要把机构做到很大,例如有很多员工,有很多项目。经过几年实践,她现在更希望能把每一个项目都做好,能够提炼出一些模式,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同道者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希望做中国社福界的楷模,但是楷模的意思不是做得最大,而是说我们可以让别人知道什么样是真正做社工的机构,做社工应该是怎么样子的。”
经过四年摸索、总结,曾丽提出“从一开始,由心出发”八字战略:“一”是指从基础工作做起,找到群众需求和社会问题,收集政策信息和社区资源信息,一一回应。她在反思过去的服务中摸索出了“四化”标准:项目化,系统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曾丽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化,因为过去的社工服务不少是碎片化的,同质化的,为完成指标而已,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不知道机构的愿景是什么。
2016年1月,机构内部的年终总结会办成项目展示会,每个员工展示一个正在执行或构想的项目,评优的标准就是“四化”标准。在此之前,每个项目已经进行两轮督导,训练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曾丽认为,只有每个活动要聚焦在目标上,知道怎样为总目标服务,才能实现系统化,实现系统化才能专业化和品牌化,而只有品牌化才能获得外界的肯定。
“当我从这个行业退休,如果能够带出一批优秀的社工,我就很知足了。”曾丽这样说。
《社会创新》:一心在今后有哪些计划呢?
曾丽:今年更多精力会放到社区,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公益事业,调动更多资源一起服务社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我们建立了村居联络员制度,每个村居安排一名联络社工,反馈村居需求,传递机构信息。2016年我们找了三个村居做试点,到社区发现社区资源,通过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从而发现其中的骨干,培养他们,通过带动社团服务社区。
《社会创新》:很多人都说社工专业能力不足,一心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曾丽:我们一直都注重培养人。过去的培训多是技巧性的,现在我们会更多地去夯实社工的价值观和观念,让员工都具有系统的社工思维,基于需求设计方案,系统化思考怎样做好一个项目。
我觉得社工除了懂得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还应具备整合资源、链接资源的能力。例如政府作为社工机构的利益相关方,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认同就很重要,就应该多去拜访、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味埋头去做。又如做社区工作,如果连村居委会都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怎么能做好呢?我们机构的总目标是打造一个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区,人与人接纳、包容,有冲突和意见,彼此协商解决,互相关爱。要实现这些,仅仅依靠社工肯定是不够的,还要求我们有动员能力,获得民众和政府支持。
《社会创新》:您怎么看待社工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问题?
曾丽:先踏踏实实去干,我相信我们做的每一点都是有贡献的,哪怕是失败了,回头去总结为什么失败,也是一种贡献。
我也常常有危机感,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哪怕现在社工还不为外界所认同,我相信社工是朝阳行业,从自己做起,慢慢探索,踏踏实实做下去。也许一年两年还看不来成效,但是三年五年就能看得到了,我们要有沉下来做事情的心。 政府也好,社工机构也好,都不要急功近利。只要做了,总会有效果的。
我一直对同事讲,目标、理想不是拿来实现的,它就像一个航标灯,指引着我们要走的方向,并给予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