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中平 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顺德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顺德法定机构——顺德社会创新中心约稿,是关于公益情怀、社会贡献等话题的文章。结合自已作为一个香港商人的视角,就社会企业与大家交流。
于圣诞平安日下午,我参加了顺德政府关于社会企业认定与扶持办法的讨论会。这就引出要讨论的话题——社会企业。
作为新生事物的社企,1999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它的定义是“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这就看出,商业智慧于社企的作用是巨大,也是具体到一个社企能否继续运作的一个关键点。
国际上一个大名鼎鼎的社企是“穷人银行”(Grameen Bank),由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穷人银行”用“微贷款”收取借贷利息的方式给孟加拉国穷人创业,帮助他们脱贫。他还把所得利润再投资于50家社企。这位经济学教授探索了如何在社会有限的资源下,用经济学的原理最大化地支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自我造血。
这使我回想到2013年4月24-26日,顺德综合改革香港考察团考察了包括香港社企创投基金、L plus H Fashion Limited等多家社企,这些组织体现了社企中商业智慧的价值。
香港社会创投基金创办人与CEO魏华星先生是创投出身,他用十多年的投资与大企业管理经验,把募集的钱用于不同的18间社企上,并将西方的社企项目引进香港。他们引进的一个社企项目“黑暗中的对话”让正常人士设身处地去感受失明人士的生活与心理环境,唤起他们的同理心。魏先生强调这比到盲人按摩院多付20元更有价值。他们的基金,也成就了为轮椅人士上落方便的“钻石出租车”等多个社企项目。
顺德龙眼人Ada的针织毛衣工厂,从70-80年代香港兴旺过的毛衣产业入手,让一些已经快20年没有用武之地、现在正接近或做了婆婆的当年毛衫女工重新回到自己“做女”时代的行业中,亲手制造顶级牌子货毛衣,不但超越了自我,更再次擦亮香港制造的品牌。她解释道:当年在行业选择上不去与中小企争饭食。若开间社企的茶餐厅,可能使周边属中小企业的茶餐厅的工人失业。所以她们另辟蹊径,把“爱”与“望”落实下去。这位哈佛硕士之前没有做过制衣行业,但从事金融业的经验给了她对这社企的全新视野。
“我不是社工”,这是香港社会企业联合会的 “社企展关怀”项目业务总监叶俞华女士所强调的话。她解释道,自己来自商业企业,设计这个社企项目是从经营的角度、从企业家需要的角度出发。我现场发出了这样的感想:设计一个标准,发个社会认受性高的奖,一个民间组织的一个项目的十年发展故事,推动商界对社区、员工、环境的关怀。
这次团员们也听到,社企的成功率不高于30%。这是否意味着商业智慧有问题?我想不能这样理解,你试统计一下商业企业2年、5年、10年的存活率就知道原因。
考察团出发前几天,发生了4?20雅安地震。我们宝丽雅公司也在地震发生当晚,在天猫电商平台上举办为期一周的“温暖传递,爱人如己”义售活动。之后有媒体问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模式?我讲是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的参与。这模式既使消费者得到所需的商品,也能做善事。这当中有一定的商业智慧的内容了。社会企业也需要一定的商业智慧。如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吕大乐教授所言:能结合民间技术及商界专长与智慧,认识市场定位,是一个成功社企的特点。
在黄湛利《港澳政府咨询委员会制度》一书有这段话:香港扶贫委员会2005年2月成立,时任主席唐英年认为:两年前社会对社会企业还一无所知,今天都给与正面评价。当时委员会建议给社企相关的税务优惠,在政府采购上给与协助,希望社企能做大做强。用社企形式协助弱势社群,也成为2007年曾荫权竞选连任行政长官的一项“重中之重”的政纲,他并于立法会答问大会上强调,他会于当年7月前启动社企的工作,并亲身落实及拉动社企的发展。
从这里的表述可知,社会企业在香港还是不久前的新生事物,政府在给力助其成长,因为其于解决社会问题上有所贡献。
因为是新事物,社企与慈善,也是有相关性的,这于商业企业与慈善之间的社企,也是要有制度设计层面的工作。而社企是不同于慈善企业的,但其现实的工作不少与慈善对象相关。
建立社会低下阶层的保障,是政府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是社会保障网的构建,这里包括政府与社会的慈善项目。香港社会组织发达,不少的社团都在从事慈善项目,比如香港六大慈善社团中的东华三院,每年都有大型电视晚会慈善募捐,有几十年历史了。旅港新兴同乡会是个刚度过90周年的香港社团,他们保留着40年代的善款收据,并于2002年开始到粤西新兴县搞教育慈善工作,我全程参与和组织运行,到2012年第一个十年已资助1347人次家贫绩优的高中学生。这些都是社会组织的慈善的工作,也是因为这工作,我成为广东省侨办举办2013“南粤慈善之星”的20名候选人之一。
我们来看下相关的定义。慈善组织,或称公益组织,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是为了组织的所有者获得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商业组织的概念则是社会大众明白的,它是一种追求经济回报,为组织的所有者的财产增值的资本经营行为。现在出了一个介于这两者中间的社会企业,它又是如何定义的呢?国内对这几个概念的认知应不算太多。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企业一样需要产生利益,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产生社会利益。
2013年4月3号,我参加顺德工商联主席会议,会上顺德政府政务委员谭志亮介绍了美的集团老板何享健先生捐出一亿元人民币开展老年人服务。何先生认为,顺德许多层面的工作都做得不错,但对老人家的安老服务有可作为的空间,所以带个头。从会上的介绍中,我的理解是何老板一是希望善款用于顺德安老服务上;二是希望有个机构来运营这安老院,并能产生利润,支持养老工作更好发展。他对于安老院不要名份、不要股权、不要分红。何老板的设想,套用相关概念就是办个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了而不是慈善机构。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社会企业发展较早、较完善的地方,英国政府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是:一种为了社会目标而在市场中进行商业活动的组织。我推测,撒彻尔夫人80年代在英国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出售国企,减少公共开支,可能导致政府对社会下层的投入相对减少。这种环境可能促进了英国社会企业的萌芽和发展,由其来解决部分政府未能到位的环节。
再来看一下美国。社会企业家精神奖是美国每年对成绩卓越的社会企业家进行的奖励。今天美国不少的非营利机构已采用或有意采用商业经营的模式,吸引有丰富商业经验的人参与。这十多年来,社会企业于西方国家出现与发展,社会企业同时又在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并出现有专家认为的新方向:(1)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营利组织慈善不足的问题;(2)社会企业有助于培养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3)社会企业增强了非营利组织参与竞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4)社会企业有助于摆脱非营利组织的家长作风。
2011年底,与顺德政府相关人员的一次讨论中讲到关于社会组织的孵化问题,我当时就建议,顺德不少大企业每年都有一笔颇大的慈善捐款给如红十字会、慈善会这类的组织。孵化慈善组织可从这入手,找出一些可帮助弱势群体的项目,用慈善化与商业化的两种组织团队运作,由这些大企业捐款,从项目开始,培养慈善和社会企业的运作组织与团队。这过程也扩大了这类大企业的品牌的正面形象。
而在何享健先生提出的安老问题上,如我文于“人民网”转载的《香港安老服务值得顺德借鉴》的观点,这是一个慈善、社企、商业三个层面的工作。政府的政策要充分考虑社企与商业在安老上的不同性质与市场的差异,既支持社企的发展,又不要挤占商业安老的空间。
在中国内地刚开始社会企业的今天,很高兴看到出现一些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教育与帮助城乡弱势群体生产与就业的社企。
在顺德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于2013年11月底到上海与杭州的社会企业的考察中,看到顺德于推动社企工作上比这些大城市领先的部分,特别是成立了顺德社会创新中心这个法定机构,把孵化与推动社会企业的成长作为该机构的要务。
顺德需要更多的慈善组织,也一样需要社会企业。社企在不同层面帮助弱势群体,这是个于小事着手的工作,累加之,社会就能发生巨大变化。德国威斯巴登、意大利的皮斯托亚、日本的福冈等城市被称为社企之城。顺德若向这方向行,需要什么?
对此,我有如下的思考:
1. 顺德在近代以来一直是个商业繁荣的地方,也是依靠这样的传承,顺商才有辉煌的今天。这里有巨大的商业智慧宝库,在顺德社改的今天,政府职能转变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前进,应把这样的思想财富用于顺德的社会企业发展上,使“可怕的顺德商人”多一个发挥机会的社会舞台。
2. 由于顺德很多的大型企业每年都有一定的慈善款项的预算,在今天的企业转型升级艰难的大环境下,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可动员他们把一部分款捐到社企的创新培养基金中。 这基金可设单独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联合专户,用他们认同的方式来推动顺德社企项目。从香港实践看,社企的项目有大有小,很多类别,达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目的即可,不论大小。
3. 找到运作社企的商业精英。这点我想初期起步会难度大一点,先要找到一些有使命感的企业人才,来运作不同的社企。
4. 对于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建议成立企业家的顾问团队,运用他们长期积累的商业智慧,为顺德的社企出点子、给意见。
5. 加快“顺德勋章”项目的落实,使社会尽快形成对积极推动顺德社企发展的人的荣誉的认受性。可以考虑给出获奖者的社会工作的时间与标准,在第一届“顺德勋章”评比的提名与介绍中运用好媒体的力量。同时应有最少三个月的社会讨论期。
6. 社会创新中心可为社会上的社企提供小额的种子基金,推动这项工作。美国政府是给5000到1万美元的扶持。
7. 对一些商业企业创办的社企,可按一年后的成绩进行奖励,使社会对此有更多的了解。
8. 建议顺德对社会企业的定议宽泛一些,促使更多的社企成长。
9. 因社企的服务内容很多,如由多家顺德企业成立的“广东顺德圆方中外交流服务有限公司”也是按社企模式成立的商业组织,在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该公司未成立已组织了多个国际交流活动,包括最近引起媒体大幅报道的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来顺德与企业家交流的活动,也包括为顺德引入美国国际学校的工作等等。这也是社会服务中的“中间地带”。
期望“可怕的顺德人”在社会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慈善工作中,创出如顺德众多响亮品牌一样的社会企业与民间慈善组织。也期望政府更多的对这类企业的给力。期待顺德人用其慈善之心加上商业智慧推动顺德成为中国首个社企之城。